农村中学教师权威现状研究--基于山东农村中学生的调查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11-13页 |
一、基于自身的成长和学习经历 | 第11页 |
二、基于农村教师中学权威十几年现实状况的困惑 | 第11-12页 |
三、基于现有文献对农村中学教师权威研究的欠缺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内外关于教师权威的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以质的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 | 第15-16页 |
三、研究领域仍以中小学为主,但研究范围逐步拓宽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和方法 | 第16-20页 |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 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二) 访谈方式的选择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教师权威概述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教师权威的内涵及分类 | 第20-24页 |
一、教师权威的内涵 | 第20-23页 |
(一) 权威以及教师权威内涵 | 第20-22页 |
(二) 教师权威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二、教师权威的分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教师权威的历史变迁 | 第24-27页 |
一、农业时代"神圣化"的教师权威 | 第24-25页 |
二、工业时代"制度化"的教师权威 | 第25-26页 |
三、信息时代"分享"的教师权威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教师权威存在必然性 | 第27-30页 |
一、教师权威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 第27-28页 |
二、教师权威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 第28页 |
三、教师权威是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农村中学教师权威的特征分析 | 第30-51页 |
第一节 传统权威延承中有变化 | 第30-34页 |
一、传统权威的延承 | 第30-32页 |
二、传统权威的当代变化 | 第32-34页 |
(一) 知识上位者角色强化 | 第32-33页 |
(二) 道德教化者角色弱化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法定权威的僭越与退缩 | 第34-41页 |
一、法定权威的僭越 | 第34-39页 |
(一) 僭越惩戒权 | 第34-36页 |
(二) 僭越管教权 | 第36-38页 |
(三) 僭越教学自由权 | 第38-39页 |
二、法定权威的退缩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知识权威工具化 | 第41-45页 |
一、教师灌输式讲解,教学方法刻板 | 第41-44页 |
(一) "一言堂"的灌输式讲解 | 第41-43页 |
(二) 基本不用信息技术教学 | 第43-44页 |
二、教师知识陈旧,教学以考点为纲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感召权威脆弱 | 第45-51页 |
一、教师言行举止形象不佳 | 第46-48页 |
(一) 语言:别扭的普通话与骂骂咧咧的口头禅 | 第46-47页 |
(二) 仪表:不卫生的土气与不搭调的时尚 | 第47-48页 |
(三) 举止:不检行为 | 第48页 |
二、倾斜的教师公正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农村中学教师权威问题的哲学审视 | 第51-65页 |
第一节 当教师权威征服学生自由 | 第51-58页 |
一、硬币的两面: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 | 第51-53页 |
(一) 权威与自由是矛盾统一体 | 第51-53页 |
(二) 教育实践中教师权威侵占学生自由 | 第53页 |
二、教师权威主义下的学生 | 第53-55页 |
(一) 教师权威主义侵害学生主体性 | 第53-54页 |
(二) 学生主体性沦陷的表现——学生过分依赖权威 | 第54-55页 |
三、通向自由之路——人的批判精神 | 第55-58页 |
(一) 批判精神通向人的解放 | 第55-56页 |
(二) 培养批判精神的途径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当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 | 第58-65页 |
一、摇摆的天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第58-60页 |
(一) 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摇摆中平衡 | 第58-59页 |
(二) 工具理性在与价值理性的较量中占上风 | 第59-60页 |
二、规训化的学校教育 | 第60-61页 |
(一) 规训与规训化 | 第60页 |
(二) 学校教育实现规训化的途径 | 第60-61页 |
三、回归人的教育 | 第61-65页 |
(一) 人的教育 | 第61-62页 |
(二) 回归途径 | 第62-65页 |
结语:关注农村教育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0页 |
一、集体访谈片段摘录 | 第66-67页 |
二、个别访谈片段摘录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一、编、著部分 | 第70-72页 |
二、论文部分 | 第72-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