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政治秩序理论探析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关于历史终结论 | 第13-15页 |
1.2.2 关于国家构建论 | 第15页 |
1.2.3 关于政治秩序论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9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福山政治秩序理论的思想源脉与现实背景 | 第20-30页 |
2.1 理论背景 | 第20-26页 |
2.1.1 福山:历史终结论与国家构建论 | 第20-24页 |
2.1.2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政治秩序论 | 第24-26页 |
2.2 现实背景 | 第26-30页 |
2.2.1 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表现不佳 | 第26-27页 |
2.2.2 后发国家民主化受挫 | 第27-29页 |
2.2.3 新兴市场国家蓬勃发展 | 第29-30页 |
第3章 福山政治秩序理论的内在逻辑 | 第30-40页 |
3.1 政治秩序的构建逻辑 | 第30-34页 |
3.1.1 有效国家 | 第30-31页 |
3.1.2 法治 | 第31-33页 |
3.1.3 民主问责制 | 第33-34页 |
3.2 政治秩序的发展逻辑 | 第34-40页 |
3.2.1 政治秩序三要素的次序性 | 第34-35页 |
3.2.2 政治秩序的可实现性 | 第35-36页 |
3.2.3 有效国家之于民主的优先性 | 第36-39页 |
3.2.4 福山政治秩序的终极目标:平衡 | 第39-40页 |
第4章 福山政治秩序理论的价值分析 | 第40-48页 |
4.1 理论价值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对“旧”福山的救赎与超越 | 第40-41页 |
4.1.2 对亨廷顿的回归 | 第41-42页 |
4.1.3 重新回到国家 | 第42-44页 |
4.2 福山政治秩序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 第44-48页 |
4.2.1 构建有效国家以取代全能主义 | 第44-45页 |
4.2.2 加快政治制度化建设 | 第45-46页 |
4.2.3 在有效性中积累合法性 | 第46-48页 |
第5章 福山政治秩序理论的局限性 | 第48-53页 |
5.1 政治秩序发展逻辑的缺陷 | 第48-51页 |
5.1.1 “乌托邦”式的次序论 | 第48-49页 |
5.1.2 政治秩序三要素的内在张力 | 第49-50页 |
5.1.3 有效国家优先的逻辑不周延性 | 第50-51页 |
5.2 福山学术范式的重要缺陷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