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2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国家空间的内涵演进 | 第24-33页 |
2.1 传统国家空间的内涵解读及其认知局限 | 第24-26页 |
2.1.1 传统国家空间的场景化解读 | 第24-25页 |
2.1.2 传统国家空间的认知局限 | 第25-26页 |
2.2 国家空间内涵革新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背景 | 第26-30页 |
2.2.1 空间“社会转向”的理念冲击 | 第26-27页 |
2.2.2 尺度的内涵延展与互动重构 | 第27-29页 |
2.2.3 全球化视域下“权力—资本”的互动实践 | 第29-30页 |
2.3 国家空间的内涵革新:国家空间性与国家空间过程 | 第30-33页 |
2.3.1 国家空间性:明确国家空间的理论范畴 | 第30-31页 |
2.3.2 国家空间过程:聚焦新国家空间的理论核心 | 第31-33页 |
第3章 国家空间的构建逻辑 | 第33-40页 |
3.1 建构动因:资本、尺度与权力 | 第33-35页 |
3.1.1 资本循环:去领域化与再领域化 | 第33-34页 |
3.1.2 尺度重构:超国家尺度与次国家尺度的崛起 | 第34页 |
3.1.3 国家权力:理念与模式的重大变革 | 第34-35页 |
3.2 建构方式:空间选择与分层互动 | 第35-37页 |
3.3 建构场域:从空间组织到空间效应 | 第37-38页 |
3.4 建构过程:新国家空间的产生 | 第38-40页 |
第4章 我国国家级新区发展中的空间建构实践 | 第40-56页 |
4.1 国家级新区的扩散历程与功能嬗变 | 第40-43页 |
4.1.1 国家级新区的扩散历程 | 第40-41页 |
4.1.2 国家级新区的功能使命 | 第41-43页 |
4.2 国家级新区的国家空间属性 | 第43-46页 |
4.2.1 权力配置视角下的新区:是新时期国家权力再转移的结果 | 第43-44页 |
4.2.2 资本流动视角下的新区:是当前国家发展中的最新空间策略 | 第44-45页 |
4.2.3 尺度重构视角下的新区:是聚焦“次国家尺度”的现实选项 | 第45-46页 |
4.3 国家级新区的建构实践:从行政组织到地理效应 | 第46-56页 |
4.3.1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组织变革 | 第46-49页 |
4.3.2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策略革新 | 第49-50页 |
4.3.3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资源倾斜 | 第50-52页 |
4.3.4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效应解读 | 第52-56页 |
第5章 理论探讨与实践审视 | 第56-59页 |
5.1 对国家级新区的实践审视 | 第56-57页 |
5.2 对国家空间的理论探讨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