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章 曹禺四大名剧接受情况概览 | 第17-49页 |
一、众声喧哗:《雷雨》的俗与雅 | 第17-25页 |
1. “风化”观念下的指斥与禁演 | 第17-19页 |
2. 通俗情节剧:轰动效应中的同情与眼泪 | 第19-22页 |
3. 社会问题剧与时政剧:现实主义语境中的社会学阐释 | 第22-25页 |
二、相对和谐:《日出》现实意义的挖掘与开拓 | 第25-34页 |
1. 趋同化集体批评中的意义升值 | 第25-28页 |
2. 争议与忧虑:第三幕的存舍之争 | 第28-31页 |
3. 《日出》在解放区与“大戏热” | 第31-34页 |
三、“极爱与极恨”,极冷与极热:《原野》接受中的两极化现象 | 第34-42页 |
1. 背时倒运的“关门戏” | 第35-38页 |
2. “登峰造极”的丰厚之作 | 第38-42页 |
四、前进与滞后:《北京人》的价值评估 | 第42-49页 |
1. 时代需要的话剧:旧题材书写能否成立? | 第42-44页 |
2. 希望与幻影:北京猿人与“出走”之争 | 第44-49页 |
第二章 四大名剧的接受者:历史与时代共同孕育的产物 | 第49-63页 |
一、历史积淀中前在的接受期待 | 第49-53页 |
1. 实用理性思维与戏剧的国民接受 | 第49-51页 |
2. “看戏”传统与“娱”“情”的审美习惯 | 第51-53页 |
二、时代背景中生成的观剧视野 | 第53-63页 |
1. 演剧职业化进程中的舞台先导倾向 | 第53-55页 |
2. 壮大的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欣赏取向 | 第55-58页 |
3. 革命、救亡语境中剧作接受的政治化趋向 | 第58-63页 |
第三章 告别作者,走向统一:创作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力” | 第63-76页 |
一、曹禺的创作初衷与创作追求 | 第63-69页 |
1. “我写的是一首诗” | 第63-65页 |
2. “从生活和人物出发” | 第65-67页 |
3. “剧本还是为了演出写的” | 第67-69页 |
二、“角力”过程中现实主义“曹评”范式的形成与承续 | 第69-76页 |
1. 左翼评论家与曹禺:相互期待中的合离 | 第69-72页 |
2. 左翼评论家与普通观众:“启蒙”模式的延续 | 第72-74页 |
3. 现实主义“曹评”权威地位的确立与延续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