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三、学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 | 第14-30页 |
| 第一节 水陆法会的源与流 | 第14-19页 |
| 一、水陆法会的起源 | 第14-17页 |
| 二、水陆法会的发展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水陆画及其内容 | 第19-24页 |
| 一、水陆画的形成与演变 | 第19-21页 |
| 二、水陆画的基本内容 | 第21-24页 |
| 第三节 水陆画的艺术创作 | 第24-30页 |
| 一、创作规范 | 第24-26页 |
| 二、构图方式 | 第26-27页 |
| 三、绘制技法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河西水陆画 | 第30-38页 |
| 第一节 河西水陆画的基本概况 | 第30-34页 |
| 一、武威市博物馆藏水陆画 | 第30-31页 |
| 二、古浪县博物馆藏水陆画 | 第31页 |
| 三、民乐县博物馆藏水陆画 | 第31页 |
| 四、山丹县、高台县博物馆藏水陆画 | 第31-32页 |
| 五、清水县博物馆藏水陆画 | 第32-33页 |
| 六、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水陆画 | 第33页 |
| 七、青海乐都西来寺藏水陆画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河西水陆画与北水陆法会 | 第34-38页 |
| 一、北水陆法会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 | 第34-36页 |
| 二、河西水陆画与北水陆法会图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民乐县博物馆所藏明清水陆画 | 第38-86页 |
| 第一节 绘制内容解读 | 第38-82页 |
| 一、佛教题材 | 第38-56页 |
| 二、道教题材 | 第56-72页 |
| 三、民间信仰题材 | 第72-73页 |
| 四、共存题材 | 第73-82页 |
| 第二节 图像分析 | 第82-86页 |
| 一、人物造型 | 第83页 |
| 二、服饰装束 | 第83-84页 |
| 三、表现技法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民乐水陆画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祈请神祗对应关系 | 第86-96页 |
| 第一节 民乐水陆的“见证者” | 第86-91页 |
| 一、正位神祗 | 第86-87页 |
| 二、天仙 | 第87-88页 |
| 三、下界神祗 | 第88-89页 |
| 四、冥府神祗 | 第89-91页 |
| 第二节 民乐水陆的超度对象 | 第91-94页 |
| 一、往古人伦 | 第91-92页 |
| 二、诸灵 | 第92页 |
| 三、孤魂野鬼 | 第92-94页 |
| 第三节 民乐水陆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河西水陆画的思想、功用及其保护 | 第96-104页 |
| 第一节 三教合一思想与信仰融通 | 第96-98页 |
| 一、三教合一思维结构与世俗化 | 第96-97页 |
| 二、三教合一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之融通 | 第97-98页 |
| 第二节 河西水陆画的功用问题 | 第98-101页 |
| 一、古人宗教观、世界观、宇宙观之体现 | 第98-99页 |
| 二、对教化导民之推动 | 第99页 |
| 三、对绘画艺术之促进 | 第99-100页 |
| 四、对文学创作之影响 | 第100-101页 |
| 第三节 河西水陆画的现状与保护 | 第101-104页 |
| 结语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附录 | 第111-11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