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牵引供电系统回顾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牵引供电系统回顾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牵引供电系统回顾 | 第11页 |
1.3 新形式下对供电系统的新要求 | 第11-12页 |
1.3.1 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1.3.2 对牵引供电系统的要求 | 第12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方式 | 第14-21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直接供电方式 | 第14-15页 |
2.3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 第15-16页 |
2.4 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 | 第16-18页 |
2.5 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 | 第18-20页 |
2.6 同轴电缆供电方式(CC方式) | 第20页 |
2.7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全并联供电方式 | 第21-43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牵引网阻抗计算 | 第21-26页 |
3.2.1 导线-地回路的自阻抗和互阻抗 | 第21-22页 |
3.2.2 带加强线的链形悬挂等值阻抗计算 | 第22-24页 |
3.2.3 单设回流线的牵引网阻抗 | 第24页 |
3.2.4 复线牵引网阻抗 | 第24-25页 |
3.2.5 带加强线的全并联牵引网阻抗 | 第25-26页 |
3.3 全并联供电方式的特点 | 第26-30页 |
3.3.1 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改进 | 第26-28页 |
3.3.2 接触网运行方式改进 | 第28-29页 |
3.3.3 牵引回流与接地系统改进 | 第29-30页 |
3.4 电压水平分析 | 第30-34页 |
3.4.1 牵引网电压损失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4.2 加强线对电压水平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上下行并联对电压水平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 电流分配计算 | 第34-37页 |
3.5.1 接触悬挂内部载流分配 | 第34页 |
3.5.2 加强线对载流能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3 上下行并联对电流分配的影响 | 第35-37页 |
3.6 全并联方式的钢轨电位分析 | 第37-39页 |
3.6.1 牵引回流系统 | 第37页 |
3.6.2 钢轨电位计算 | 第37-38页 |
3.6.3 哈大线轨地电位计算 | 第38-39页 |
3.7 全并联方式对通信的干扰分析 | 第39-42页 |
3.7.1 感应干扰 | 第39页 |
3.7.2 电场和磁场 | 第39-40页 |
3.7.3 电场和磁场计算 | 第40-42页 |
3.8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 | 第43-53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哈大铁路在全国及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中的地位 | 第43页 |
4.3 主要技术条件 | 第43页 |
4.4 哈大电气化选择牵引供电方式的背景 | 第43-44页 |
4.5 哈大电气化供电方式选择的过程 | 第44-45页 |
4.6 计算机仿真验证和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4.6.1 计算机仿真验证 | 第45页 |
4.6.2 实际运行试验 | 第45-46页 |
4.7 社会经济效益 | 第46-47页 |
4.8 小结 | 第47-53页 |
第5章 全并联供电方式的推广应用 | 第53-61页 |
5.1 山区电气化铁道牵引负荷特点 | 第53-54页 |
5.2 供电方式描述 | 第54-55页 |
5.3 山区铁路不同供电方式牵引网载流分析 | 第55页 |
5.4 山区铁路不同供电方式供电臂末端网压分析 | 第55-56页 |
5.5 牵引供电设施投资比较 | 第56页 |
5.6 山区重载铁路扩能改造实例 | 第56-59页 |
5.6.1 项目概况 | 第56-57页 |
5.6.2 线路特征 | 第57-58页 |
5.6.3 全并联供电方式的应用 | 第58-59页 |
5.7 总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