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社会基础背景 | 第8页 |
1.1.2 假日时间的增多,休闲需求增多 | 第8页 |
1.1.3 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 第8-9页 |
1.1.4 目前城市公园绿地的盲点居多,提倡人性化设计势在必行 | 第9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0-12页 |
2 城市公园绿地人性化设计概念界定和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2-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1 城市公园 | 第12页 |
2.1.2 城市公园绿地 | 第12页 |
2.1.3 人性化设计 | 第12-13页 |
2.2 城市公园绿地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2.2.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13-17页 |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17-20页 |
2.3 城市公园绿地的人性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3.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3.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2.4 城市公园绿地的人性化设计国内外实践 | 第23-24页 |
2.4.1 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实践成果概要 | 第23-24页 |
2.4.2 国内城市公园绿地的实践成果概要 | 第24页 |
2.5 中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5.1 公园服务功能界定模糊 | 第24页 |
2.5.2 人性化理念淡薄,对特殊人群缺乏关怀 | 第24页 |
2.5.3 商业气息过于浓厚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及其行为特征 | 第26-38页 |
3.1 老年 | 第26-30页 |
3.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 第26-27页 |
3.1.2 老年人的活动特征 | 第27-28页 |
3.1.3 老年人对于公园的设计需要 | 第28-30页 |
3.2 青少年儿童 | 第30-33页 |
3.2.1 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 第30-31页 |
3.2.2 少年儿童活动的特征 | 第31页 |
3.2.3 少年儿童对于公园的设计需要 | 第31-33页 |
3.3 残疾人 | 第33-34页 |
3.3.1 残疾人社会化的特点 | 第33页 |
3.3.2 残疾人的活动特征 | 第33页 |
3.3.3 残疾人对于公园的设计需要 | 第33-34页 |
3.4 女性 | 第34-35页 |
3.4.1 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特征 | 第34-35页 |
3.4.2 女性对公园的设计需要 | 第35页 |
3.5 中青年及男性 | 第35-36页 |
3.5.1 男性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特征 | 第35-36页 |
3.5.2 中青年男性对公园的设计需要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 第38-46页 |
4.1 公园选址的人性化——可达性需要 | 第38-40页 |
4.1.1 公园可达性的现实需要 | 第38-39页 |
4.1.2 公园可达性的心理需要 | 第39-40页 |
4.1.3 公园的空间尺度的人性化 | 第40页 |
4.2 公园布局和公园场所的人性化 | 第40-43页 |
4.2.1 公园布局人性化 | 第40-41页 |
4.2.2 公园场所人性化设计 | 第41-43页 |
4.3 公园边界的人性化 | 第43-44页 |
4.3.1 入口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 第43页 |
4.3.2 公园边界的人性化设计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城市公园绿地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 | 第46-60页 |
5.1 无障碍设施人性化 | 第47-50页 |
5.1.1 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 | 第47页 |
5.1.2 无障碍设施的类型 | 第47-50页 |
5.2 交通设施人性化 | 第50页 |
5.3 服务设施人性化 | 第50-59页 |
5.3.1 休息设施人性化 | 第50-54页 |
5.3.2 游戏健身设施人性化 | 第54-55页 |
5.3.3 标识系统的人性化 | 第55-58页 |
5.3.4 照明设计的人性化 | 第58页 |
5.3.5 卫生设施人性化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实例分析——以兴庆宫公园为例 | 第60-76页 |
6.1 兴庆宫公园概况 | 第60页 |
6.2 调研问卷和结果分析 | 第60-75页 |
6.2.1 调研方法和内容 | 第60-61页 |
6.2.2 调研结果和分析 | 第61-70页 |
6.2.3 总体评价 | 第70-7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 | 第76-79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76页 |
7.2 对于本研究的认识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一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附录二 问卷调查表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