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外滨水景观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 国内滨水景观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1.4 洛阳城滨水景观的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4.1 洛河滨水景观历史与现状 | 第15页 |
1.4.2 涧河滨水景观历史与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5.1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5.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小结 | 第17-18页 |
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2.1 滨水环境与城市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 滨水城市驳岸的设计原则 | 第19-21页 |
2.2.1 防洪与安全功能优先的原则 | 第19-20页 |
2.2.2 亲水性原则 | 第20页 |
2.2.3 坚持生态性原则 | 第20页 |
2.2.4 注重地域文化性原则 | 第20-21页 |
2.3 滨水景观节点设计要点 | 第21-23页 |
2.3.1 滨水景观节点空间布局的序列性 | 第21-22页 |
2.3.2 丰富竖向滨水景观节点设计 | 第22页 |
2.3.3 滨水景观节点的公众参与性 | 第22-23页 |
2.3.4 滨水景观节点的地域文化性 | 第23页 |
2.4 滨水景观的园路设计 | 第23-26页 |
2.4.1 滨水区园路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2.4.2 滨水区无障碍通道设计 | 第24-25页 |
2.4.3 园路的材质铺装注意事项 | 第25-26页 |
2.5 城市滨水区的植物造景设计 | 第26-28页 |
2.5.1 乡土植物的保留和利用 | 第26页 |
2.5.2 建立滨岸植被缓冲带 | 第26页 |
2.5.3 合理构建植被群落 | 第26-27页 |
2.5.4 滨水区植物的向导作用 | 第27-28页 |
2.6 城市滨水景观照明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6.1 坚持风格统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28-29页 |
2.6.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29页 |
2.6.3 坚持节能环保的原则 | 第29页 |
2.6.4 坚持智能控制、四维照明的原则 | 第29页 |
2.7 小结 | 第29-30页 |
3 洛阳滨水景观相关历史文化研究 | 第30-40页 |
3.1 多种文化在洛阳的存在 | 第30-35页 |
3.1.1 佛教文化 | 第30-31页 |
3.1.2 牡丹文化 | 第31-32页 |
3.1.3 丝绸之路文化 | 第32-34页 |
3.1.4 红色文化 | 第34-35页 |
3.2 洛阳的地域文化 | 第35-38页 |
3.2.1 河洛文化 | 第35-36页 |
3.2.2 民间工艺文化 | 第36-37页 |
3.2.3 民俗文化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4 洛阳历史文化在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40-68页 |
4.1 洛浦公园滨水景观带概述 | 第40-41页 |
4.2 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节点对历史文化的借鉴与创新 | 第41-50页 |
4.2.1 “河图洛书”历史文化广场 | 第43-44页 |
4.2.2 洛神广场 | 第44-46页 |
4.2.3 “张衡三仪”历史文化广场 | 第46-47页 |
4.2.4 “四夷里馆”历史文化广场 | 第47-48页 |
4.2.5 历史遗址文化景观节点设计 | 第48-50页 |
4.3 历史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匠心独运 | 第50-58页 |
4.3.1 景观艺术性小品 | 第50-52页 |
4.3.2 景观服务性小品 | 第52-57页 |
4.3.3 景观休闲娱乐性小品 | 第57-58页 |
4.4 特色门头设计 | 第58-60页 |
4.4.1 公园路口历史与现状 | 第58页 |
4.4.2 特色门头设计 | 第58-60页 |
4.5 对细节的设计与表现 | 第60-64页 |
4.5.1 洛浦公园滨水景观的特色铺装 | 第60-62页 |
4.5.2 对驳岸的设计与表现 | 第62-63页 |
4.5.3 对植物资源的运用 | 第63-64页 |
4.7 景观照明设计与表现 | 第64-67页 |
4.7.1 景观照明设计的要求与定位 | 第64页 |
4.7.2 总体设计表现 | 第64-67页 |
4.8 小结 | 第67-68页 |
5 关于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 第68-74页 |
5.1 入口景观节点设计构想 | 第68-69页 |
5.1.1 入口广场景观节点的现状 | 第68页 |
5.1.2 入口景观节点设计构想 | 第68-69页 |
5.2 景观小品设计构想 | 第69-71页 |
5.3 打造舒适宜人的人性化空间 | 第71-72页 |
5.4 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