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使用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4页 |
一、研究源起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回顾、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 第12-29页 |
(一)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二) 理论框架 | 第21-25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9-3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0-33页 |
(三) 论文整体结构图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冲突与同一性脚本发展 | 第34-46页 |
一、微信:冲突的催生剂和搬运器 | 第34-42页 |
(一) 不同领域内的冲突 | 第35-37页 |
(二) 原有冲突与新生冲突 | 第37-39页 |
(三) 与不同对象的冲突 | 第39-42页 |
二、被访者同一性脚本发展水平分析 | 第42-46页 |
(一) 被访者同一性脚本的确定 | 第42-44页 |
(二) 被访者同一性脚本发展水平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同化:对冲突的拒绝承认 | 第46-57页 |
一、秀晒炫:朋友圈的基本情景 | 第46-53页 |
(一) 面对朋友圈的秀晒炫 | 第47-51页 |
(二) 熟人关系下的情景脱敏 | 第51-53页 |
二、冲突情景的主动创造 | 第53-57页 |
(一) 冲突情景的再次创造 | 第53-55页 |
(二) 冲突情景的主动转移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退缩:回避痛苦体验 | 第57-68页 |
一、冲突的消极应对 | 第57-59页 |
二、家人:微信中的重要他人 | 第59-65页 |
(一) 面对与家人之间的冲突 | 第60-62页 |
(二) 家长权威下的被动退缩 | 第62-65页 |
三、与过去自我的告别 | 第65-68页 |
第五章 探索:冲突的重新审视 | 第68-81页 |
一、探索:最普遍的发展水平 | 第68-76页 |
(一) 对情景的探索 | 第69-71页 |
(二) 对脚本的探索 | 第71-73页 |
(三) 对冲突成分的探索 | 第73-74页 |
(四) 对冲突的探索 | 第74-76页 |
二、比较中的自我发现 | 第76-78页 |
三、原有冲突的持续作用 | 第78-81页 |
第六章 顺应:自我的超越与发展 | 第81-94页 |
一、顺应前后的变化 | 第81-86页 |
(一) 顺应之前的情绪体验 | 第81-83页 |
(二) 顺应之后的脚本变化 | 第83-86页 |
二、人际关系中的批判性反思 | 第86-90页 |
(一) 顺应:集中在人际关系领域 | 第86-88页 |
(二) 对自我的批判性反思 | 第88-90页 |
三、新情景的力量 | 第90-94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94-99页 |
(一) 同一性的发展:从逃避到超越 | 第94-95页 |
(二) 微信:冲突的催生器和搬运器 | 第95-97页 |
(三) 离不开的重要他人 | 第97-98页 |
(四) 研究不足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附录1: 7名被访者冲突事件一览 | 第103-109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