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9-10页 |
二、两岸青年交流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一) 太阳花学运以来的台湾青年世代 | 第10-12页 |
(二) 台湾青年在大陆生存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三、理论框架 | 第14-23页 |
(一) 微观社会学中的“情境” | 第15-16页 |
(二) 日常生活中的“仪式” | 第16-18页 |
(三) 情感能量和群体团结 | 第18-21页 |
(四) 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 第21-23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24-2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八个北漂台青背景初探 | 第29-36页 |
一、“扛把子大哥”—村长的故事 | 第29-30页 |
二、实习后留任的四个青年 | 第30-33页 |
三、外派后,寻找新的出路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工作中的情境:“单打独斗”又彼此联系 | 第36-43页 |
一、从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自我认知的转换 | 第36-39页 |
二、文化符号的累积 | 第39-4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政治活动中的情境:对于符号的建构和解构 | 第43-50页 |
一、在仪式中符号被创造出来 | 第44-45页 |
二、一种反向的解构符号的仪式 | 第45-49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私人交往的情境:高参与度与高情感能量 | 第50-57页 |
一、情感能量的获得 | 第50-54页 |
(一) “跨年会” | 第50-52页 |
(二) 原住民酒吧 | 第52-54页 |
二、符号资本的获得 | 第54-56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互动仪式的结果:符号、情感能量和链与链的再生产 | 第57-63页 |
一、群体缘何聚集;情感连带模型和链与链的再生产 | 第57-59页 |
二、群体如何维持:符号的产生、储备与分层 | 第59-61页 |
三、群体如何团结:互动仪式是情感能量的变压器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8页 |
一、结论 | 第63-65页 |
二、不足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