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6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磁偶极相互作用 | 第15-20页 |
1.2.1 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 第15-19页 |
1.2.2 磁偶极相互作用现象及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 磁偶极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4 软磁材料磁敏特性和磁偶极相互作用 | 第25-35页 |
1.4.1 磁机械MME效应和磁偶极相互作用 | 第25-29页 |
1.4.2 磁阻抗MI效应和磁偶极相互作用 | 第29-35页 |
1.5 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和测试原理 | 第46-62页 |
2.1 引言 | 第46页 |
2.2 材料选择与样品制备 | 第46-51页 |
2.2.1 Fe24Co11.82Ni47.3Si1.47B15非晶材料 | 第46-47页 |
2.2.2 Fe73.5Cu1Nb3Si13.5B9纳米晶材料 | 第47-49页 |
2.2.3 两种带材的制备 | 第49-51页 |
2.3 磁性能表征 | 第51-56页 |
2.3.1 磁性能测量曲线 | 第51-52页 |
2.3.2 测试设备 | 第52-56页 |
2.4 磁偶极相互作用表征 | 第56-59页 |
2.4.1 磁机械共振测试 | 第56-57页 |
2.4.2 磁阻抗测试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三章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MME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62-81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复合结构声磁标签及性能测量 | 第62-64页 |
3.3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磁性能和声磁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3.4 振片片数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6-68页 |
3.5 振片间的距离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8-70页 |
3.6 声磁标签的磁偶极磁化模型与计算 | 第70-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四章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TDGMI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81-102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TDGMI探头及条带性能测量 | 第81-84页 |
4.3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磁性能和TDGMI特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4.4 TDGMI效应中的磁偶相互作用机制 | 第86-92页 |
4.4.1 平台展宽和峰位场移动 | 第86-88页 |
4.4.2 探头条带的磁偶极磁化模型与计算 | 第88-90页 |
4.4.3 特征频率移动和磁阻抗变化率变化 | 第90-92页 |
4.5 条带间距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92-94页 |
4.6 条带长度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94-95页 |
4.7 交变场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95-9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LDGMI效应影响的研究 | 第102-129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复合结构FINEMET条带及性能测量 | 第102-105页 |
5.3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条带磁性能和LDGMI特性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4 LDGMI效应中的磁偶极相互作用机制 | 第107-110页 |
5.4.1 平台展宽和成核场移动 | 第107-109页 |
5.4.2 叠带的磁偶极磁化模型与计算 | 第109-110页 |
5.5 条带长度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6 交变场对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112-116页 |
5.7 一种新型多磁芯GMI传感器 | 第116-125页 |
5.7.1 电路原理 | 第117-118页 |
5.7.2 驱动场和偏置场 | 第118-121页 |
5.7.3 磁偶极相互作用对传感器输出特性的调制 | 第121-12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9-131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31页 |
6.3 展望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经历和成果 | 第132-133页 |
一、论文 | 第132页 |
二、项目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