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2.1 C2M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1.1 C2M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C2M的运作模式 | 第20-21页 |
2.2 供应商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供应商的定义 | 第21页 |
2.2.2 供应商的管理 | 第21-23页 |
2.3 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3.1 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含义 | 第23-24页 |
2.3.2 企业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选择 | 第24-25页 |
2.3.3 第三方逆向物流的优势 | 第25-27页 |
第3章 C2M型企业正向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建立 | 第27-34页 |
3.1 C2M型企业正向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7-30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27-28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3.2 基于熵和前景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1页 |
3.2.1 前景值的确定 | 第30页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基于改进VIKOR法的正向供应商评价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3.3.1 VIKOR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3.2 基于灰色关联的VIKOR法的正向供应商评价模型 | 第32-34页 |
第4章 C2M型企业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建立 | 第34-46页 |
4.1 C2M型企业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38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4.2 基于超效率SBM法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模型建立 | 第38-46页 |
4.2.1 超效率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8-41页 |
4.2.2 SBM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4.2.3 基于超效率SBM法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评价模型 | 第43-46页 |
第5章 C2M型企业供应商选择的实例研究 | 第46-54页 |
5.1 国内某汽车企业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5.2 国内某汽车企业正向供应商的选择过程 | 第47-50页 |
5.2.1 基于前景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49页 |
5.2.2 改进VIKOR法选择正向供应商 | 第49-50页 |
5.3 国内某汽车企业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过程 | 第50-54页 |
5.3.1 基于前景理论的评估值确定 | 第51-52页 |
5.3.2 超效率SBM法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