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上海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1.1 城市环境压力第14页
        1.1.2 公园绿地效益第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3.2 实地考察法第15页
        1.3.3 景观评价法第15-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4.1 国外对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1.4.2 国内对于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6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研究第22-2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城市绿地第22-23页
        2.1.2 公园绿地第23-24页
        2.1.3 植物配置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研究第25-27页
        2.2.1 景观生态学第25页
        2.2.2 园林美学第25-26页
        2.2.3 环境心理学第26-27页
        2.2.4 植物群落学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徐汇区公园绿地演化特征与植物种类调查研究第28-38页
    3.1 上海市及徐汇区公园绿地发展现状第28-30页
        3.1.1 上海市公园绿地发展现状第28-29页
        3.1.2 徐汇区公园绿地发展现状第29-30页
    3.2 徐汇区公园绿地演化特征第30-32页
    3.3 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种类调查第32-37页
        3.3.1 徐家汇公园第32-34页
        3.3.2 龙华烈士陵园第34-35页
        3.3.3 徐汇滨江绿地第35-36页
        3.3.4 上海南站广场绿地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徐汇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第38-48页
    4.1 SBE法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第38-41页
        4.1.1 评价方法第38页
        4.1.2 评价照片的拍摄和选取第38页
        4.1.3 评价者选取及评价过程第38-39页
        4.1.4 评价结果计算及分析第39-41页
    4.2 AHP法植物景观质量评价第41-47页
        4.2.1 评价方法第41页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41-42页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2-43页
        4.2.4 指标权重计算第43-44页
        4.2.5 植物景观评价综合分析第44-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设计第48-69页
    5.1 基于SBE法的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现状分析第48-52页
    5.2 基于AHP法的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第52-55页
        5.2.1 提升植物景观的质感第52-53页
        5.2.2 提升物种多样性第53页
        5.2.3 提升植物乡土性第53-54页
        5.2.4 提升植物间的协调共生性第54页
        5.2.5 提升舒适感第54-55页
    5.3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基本原则第55-56页
        5.3.1 生态性原则第55页
        5.3.2 功能性原则第55页
        5.3.3 观赏性原则第55页
        5.3.4 文化性原则第55-56页
        5.3.5 经济性原则第56页
    5.4 徐汇滨江绿地植物材料选择第56-60页
        5.4.1 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第56-58页
        5.4.2 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第58-59页
        5.4.3 构建和谐的植物群落第59-60页
        5.4.4 契合使用者心理需求第60页
    5.5 不同功能区的植物景观优化设计第60-68页
        5.5.1 铁轨火车花园第62-63页
        5.5.2 龙美术馆第63-64页
        5.5.3 防汛景观平台第64-66页
        5.5.4 休闲活动区域第66-67页
        5.5.5 主要出入口第67-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A第75-76页
附录B第76-77页
附录C第77-79页
附录D第79-83页
附录E第83-86页
设计手册第86-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享单车服务系统的感性设计研究
下一篇:商务英语合同中术语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