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蓝莓根部病害及植物病原真菌检测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1 蓝莓根部病害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1.1 蓝莓根部病害种类与发生情况 | 第17页 |
1.1.2 引起蓝莓根部病害的主要病原及其分类地位 | 第17-22页 |
1.1.3 蓝莓根部病害的防治 | 第22页 |
1.2 土壤中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 | 第22-25页 |
1.2.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2.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23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蓝莓根腐病病原菌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1 蓝莓根腐病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25-26页 |
2.1.2 致病性测定与柯赫氏法则 | 第26页 |
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27页 |
2.1.4 病原菌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 | 第27-30页 |
2.2 结果 | 第30-35页 |
2.2.1 根腐病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 | 第30页 |
2.2.2 致病性测定与柯赫氏法则 | 第30-31页 |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1-32页 |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 | 第32-35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4种蓝莓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第37-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3.1.2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3.1.3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3.1.5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6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1.7 不同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2.1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不同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6 不同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不同蓝莓品种对4种蓝莓根腐病菌的抗病性差异研究 | 第46-5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1.1 供试菌株与供试蓝莓品种 | 第46页 |
4.1.2 不同蓝莓品种对供试菌株的抗病性差异 | 第46-47页 |
4.1.3 供试菌株对蓝莓不同部位的致病性差异 | 第47-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4.2.1 不同蓝莓品种对供试菌株的抗病性差异 | 第48-49页 |
4.2.2 供试菌株对蓝莓不同部位的致病性差异 | 第49-52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4种蓝莓根腐病菌的种特异性PCR检测研究 | 第54-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5.1.1 供试菌株及菌丝获得 | 第54页 |
5.1.2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54-55页 |
5.1.3 PCR引物设计与产物测序 | 第55页 |
5.1.4 PCR引物反应条件与体系的优化 | 第55-56页 |
5.1.5 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56-59页 |
5.1.6 PCR引物的灵敏度测试 | 第59页 |
5.1.7 F.oxysporum与F.commune的PCR特异性检测 | 第59-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5.2.2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60页 |
5.2.3 PCR引物设计 | 第60-61页 |
5.2.4 PC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1页 |
5.2.5 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61-63页 |
5.2.6 PCR引物的灵敏度测试 | 第63页 |
5.2.7 F.oxysporum与F.commune的PCR特异性检测 | 第63-64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