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芬克式桁架人行桥结构体系研究与初步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芬克式桁架概述 | 第11-13页 |
1.3 反向芬克式桁架概述 | 第13-15页 |
1.3.1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提出 | 第13-14页 |
1.3.2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本质 | 第14-15页 |
1.4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应用与发展 | 第15-21页 |
1.4.1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应用现状 | 第16-19页 |
1.4.2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应用前景 | 第19-20页 |
1.4.3 反向芬克式桁架的研究方向 | 第20-21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反向芬克式桁架结构体系研究 | 第22-34页 |
2.1 反向芬克式桁架结构体系 | 第22-26页 |
2.1.1 体系组成与传力路径 | 第22-23页 |
2.1.2 自平衡单元 | 第23-24页 |
2.1.3 体系演化 | 第24-25页 |
2.1.4 基本受力特点 | 第25-26页 |
2.1.5 计算假定 | 第26页 |
2.2 初始索力的确定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初始索力取值原则 | 第27页 |
2.2.2 合理索力的确定 | 第27-29页 |
2.3 拉索失效对体系的影响 | 第29-33页 |
2.3.1 不同位置拉索破断后主梁位移变化 | 第30页 |
2.3.2 不同位置拉索破断后拉索索力变化 | 第30-32页 |
2.3.3 锚固索失效对体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反向芬克式桁架结构性能参数分析 | 第34-60页 |
3.1 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1.1 几何模型 | 第34-35页 |
3.1.2 受力工况 | 第35页 |
3.2 结构刚度的影响参数 | 第35-40页 |
3.2.1 初始索力 | 第35页 |
3.2.2 拉索面积 | 第35-37页 |
3.2.3 撑杆高度与数量 | 第37-39页 |
3.2.4 塔梁索刚度 | 第39-40页 |
3.3 拉索应力幅的影响参数 | 第40-45页 |
3.3.1 初始索力 | 第40-41页 |
3.3.2 拉索面积 | 第41-42页 |
3.3.3 撑杆高度 | 第42-45页 |
3.4 结构稳定的影响参数 | 第45-52页 |
3.4.1 概述 | 第45-47页 |
3.4.2 初始索力 | 第47-48页 |
3.4.3 拉索面积 | 第48-49页 |
3.4.4 撑杆高度 | 第49-51页 |
3.4.5 撑杆数量 | 第51-52页 |
3.5 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参数 | 第52-58页 |
3.5.1 概述 | 第52-53页 |
3.5.2 模型建立 | 第53页 |
3.5.3 初始索力 | 第53-54页 |
3.5.4 拉索面积 | 第54-56页 |
3.5.5 撑杆高度 | 第56-57页 |
3.5.6 桥面宽度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120m跨径人行桥初步设计及优化 | 第60-79页 |
4.1 设计要素 | 第60-61页 |
4.2 结构选型 | 第61-64页 |
4.2.1 方案比选 | 第61-62页 |
4.2.2 结构设计 | 第62-63页 |
4.2.3 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4.2.4 荷载工况 | 第64页 |
4.2.5 采用规范及计算依据 | 第64页 |
4.3 静力分析 | 第64-73页 |
4.3.1 位移结果 | 第64-65页 |
4.3.2 内力及应力结果 | 第65-73页 |
4.4 自振特性分析 | 第73-74页 |
4.5 稳定特征值分析 | 第74-75页 |
4.6 设计优化 | 第75-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