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列车晚点及运行调整策略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1.2.2 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1-25页 |
1.3.1 目标复杂性分析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目标描述 | 第22-25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工作概述 | 第29-41页 |
2.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 第29-33页 |
2.1.1 国外高速铁路调度指挥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2.1.2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构成及系统功能 | 第32-33页 |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工作概述 | 第33-36页 |
2.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工作任务 | 第33-35页 |
2.2.2 行车调度工作流程分析 | 第35-36页 |
2.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概述 | 第36-39页 |
2.3.1 列车晚点原因概述 | 第36-38页 |
2.3.2 常用列车调整方法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列车晚点环境分析 | 第41-69页 |
3.1 列车晚点环境概述 | 第41-46页 |
3.1.1 列车晚点环境概述 | 第41-42页 |
3.1.2 晚点环境分析数据结构 | 第42-43页 |
3.1.3 研究假设及数据标准依据 | 第43-45页 |
3.1.4 原始数据简介 | 第45-46页 |
3.2 初始晚点环境 | 第46-53页 |
3.2.1 数据处理过程 | 第46-47页 |
3.2.2 初始晚点环境分析 | 第47-53页 |
3.3 车站晚点环境研究 | 第53-61页 |
3.3.1 车站晚点统计分析 | 第53-55页 |
3.3.2 车站晚点概率时空分布 | 第55-58页 |
3.3.3 车站晚点环境体系建立 | 第58-61页 |
3.4 区间晚点环境研究 | 第61-68页 |
3.4.1 区间晚点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3.4.2 区间晚点率时空分布 | 第62-65页 |
3.4.3 区间晚点环境体系建立 | 第65-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晚点恢复环境分析 | 第69-94页 |
4.1 列车晚点恢复环境综述 | 第69-71页 |
4.1.1 列车晚点恢复环境概述 | 第69-70页 |
4.1.2 晚点恢复环境分析数据结构 | 第70-71页 |
4.2 车站晚点恢复环境研究 | 第71-79页 |
4.2.1 车站增晚、恢复统计分析 | 第71-74页 |
4.2.2 车站增晚、恢复率时空分布 | 第74-76页 |
4.2.3 车站晚点恢复环境体系建立 | 第76-79页 |
4.3 区间晚点恢复环境研究 | 第79-87页 |
4.3.1 区间增晚、恢复统计分析 | 第79-82页 |
4.3.2 区间增晚、恢复率时空分布 | 第82-84页 |
4.3.3 区间晚点恢复环境体系建立 | 第84-87页 |
4.4 车站区间恢复能力分析 | 第87-93页 |
4.4.1 车站区间恢复能力概述 | 第87-88页 |
4.4.2 车站恢复能力分析 | 第88-90页 |
4.4.3 区间恢复能力分析 | 第90-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质量评价方法 | 第94-123页 |
5.1 晚点恢复质量评价体系 | 第94-97页 |
5.1.1 评价目标 | 第94页 |
5.1.2 评价对象 | 第94-95页 |
5.1.3 评价指标选取 | 第95-96页 |
5.1.4 评价指标约束条件 | 第96页 |
5.1.5 评价体系框架 | 第96-97页 |
5.2 评价步骤 | 第97-105页 |
5.2.1 评价对象选取 | 第97-99页 |
5.2.2 评价标准提取 | 第99-100页 |
5.2.3 晚点恢复水平计算 | 第100-101页 |
5.2.4 评价结论等级划分 | 第101-105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105-121页 |
5.3.1 评价对象选取 | 第105页 |
5.3.2 晚点序列恢复质量评价分析 | 第105-111页 |
5.3.3 调度班恢复质量分析 | 第111-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