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与抗逆功能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18页
        1.1.1 植物抗逆性的产生和逆境下的应答第12页
        1.1.2 植物的抗逆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第12-14页
        1.1.3 抗逆相关蛋白的研究第14-15页
        1.1.4 抗逆育种研究进展第15-16页
        1.1.5 DREB 类转录因子第16-17页
        1.1.6 互作蛋白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2 立题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8-20页
        1.2.1 立题意义第18页
        1.2.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2.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DREBT 互作蛋白的筛选第20-27页
    2.1 实验材料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1页
        2.2.1 建库材料处理第20页
        2.2.2 cDNA 文库的构建第20页
        2.2.3 DREBT 诱饵载体的构建和自激活验证第20-21页
        2.2.4 诱饵质粒与文库质粒共转化酵母第21页
        2.2.5 酵母克隆的初步鉴定第21页
        2.2.6 候选克隆测序及初步分析第2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1-25页
        2.3.1 cDNA 的合成第21-22页
        2.3.2 诱饵载体构建和自激活验证第22-24页
        2.3.3 DREBT 互作蛋白的筛选第24页
        2.3.4 候选克隆PCR 检测及测序结果初步分析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小麦DREB 类基因的表达模式第27-37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3.2.1 模板材料的处理第27页
        3.2.2 模板材料RNA 提取和反转录第27页
        3.2.3 反应模板的均一化第27页
        3.2.4 表达模式结果分析第27-28页
    3.3 实验结果第28-35页
        3.3.1 DREBT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28-29页
        3.3.2 DREBF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29-30页
        3.3.3 DREB5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30-31页
        3.3.4 DREB8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31-32页
        3.3.5 DREB10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32-33页
        3.3.6 W42 基因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第33-35页
        3.3.7 W42 基因的组织特异性第35页
    3.4 讨论第35-37页
第四章 小麦DREB 类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第37-48页
    4.1 实验材料第37页
    4.2 实验方法第37页
        4.2.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和幼苗胁迫处理第37页
        4.2.2 拟南芥幼苗的渗透势测定第3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7-47页
        4.3.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第37-38页
        4.3.2 转DREB 类基因拟南芥的抗旱性鉴定第38-40页
        4.3.3 转DREB 类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鉴定第40-42页
        4.3.4 转DREB 类基因拟南芥的耐高温特性鉴定第42-44页
        4.3.5 转DREB 类基因的拟南芥逆境下的根长第44-46页
        4.3.6 转DREB 类基因拟南芥的渗透势第46-47页
    4.4 讨论第47-48页
第五章 转DREBT/DREBF 基因小麦的鉴定与抗逆性分析第48-54页
    5.1 实验材料第48页
    5.2 实验方法第48-49页
        5.2.1 小麦材料基因组DNA 提取第48页
        5.2.2 转基因小麦PCR 阳性检测第48页
        5.2.3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48页
        5.2.4 转基因小麦材料鉴定第48-49页
    5.3 结果分析第49-53页
        5.3.1 转基因小麦后代株系检测和田间鉴定第49-50页
        5.3.2 转DREB 基因对小麦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效应第50-51页
        5.3.3 转DREB 基因小麦的农艺表现第51-53页
    5.4 讨论第53-54页
第六章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肉苹果MYB类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便携式作物氮素监测仪的评价与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