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0 引言 | 第12-27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0.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1-26页 |
0.4 创新点 | 第26-27页 |
1 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7-41页 |
1.1 追问存在的源起:亚里斯多德对存在的理解 | 第27-30页 |
1.2 研究存在论的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 | 第30-36页 |
1.3 狄尔泰对海德格尔的影响 | 第36-39页 |
1.4 克尔凯郭尔对海德格尔的启发 | 第39-41页 |
2 存在论与此在论 | 第41-56页 |
2.1 存在论 | 第41-47页 |
2.1.1 “存在”之概念 | 第41-43页 |
2.1.2 “存在”的各种意义 | 第43-45页 |
2.1.3 现象学 | 第45-47页 |
2.2 此在论 | 第47-56页 |
2.2.1 此在的含义 | 第47页 |
2.2.2 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 | 第47-56页 |
3 早期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 | 第56-71页 |
3.1 早期存在论科学思想 | 第56-65页 |
3.1.1 认识本身奠基于“在世界之中” | 第56-57页 |
3.1.2 从上手事物到现成事物 | 第57-60页 |
3.1.3 先行筹划 | 第60-62页 |
3.1.4 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 第62-65页 |
3.2 早期存在论技术思想 | 第65-71页 |
3.2.1 用具 | 第65页 |
3.2.2 用具的特点 | 第65-68页 |
3.2.3 因缘 | 第68-71页 |
4 后期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 | 第71-118页 |
4.1 后期存在论科学思想 | 第71-88页 |
4.1.1 科学的分类 | 第71-74页 |
4.1.2 现代科学的本质 | 第74-88页 |
4.2 后期存在论技术思想 | 第88-101页 |
4.2.1 技术的内涵 | 第88-90页 |
4.2.2 技术的分类 | 第90-92页 |
4.2.3 现代技术的本质特征:“集置”(Ge-stell) | 第92-101页 |
4.3 后期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的拯救之路 | 第101-118页 |
4.3.1 艺术 | 第101-108页 |
4.3.2 诗 | 第108-112页 |
4.3.3 思 | 第112-118页 |
5 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之特征与影响 | 第118-138页 |
5.1 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之特征 | 第118-127页 |
5.1.1 海德格尔的思想坐标 | 第118-119页 |
5.1.2 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之特征 | 第119-127页 |
5.2 存在论科学技术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 第127-138页 |
5.2.1 对生态学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5.2.2 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影响 | 第129-138页 |
6 结语 | 第138-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