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2-16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3.1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2.3.2 文献调查法 | 第17-18页 |
3 基本概念 | 第18-28页 |
3.1 课程与公共课程 | 第18-22页 |
3.1.1 课程 | 第18-20页 |
3.1.2 公共课程与公共必修课程 | 第20页 |
3.1.3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 | 第20-22页 |
3.2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2-25页 |
3.2.1 人的全面发展 | 第22-23页 |
3.2.2 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 第23-25页 |
3.3 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具体指标的分析 | 第25-28页 |
4 研究综述 | 第28-46页 |
4.1 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28页 |
4.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容 | 第28-33页 |
4.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 | 第33-36页 |
4.4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36页 |
4.5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 第36-37页 |
4.6 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4.6.1 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37-38页 |
4.6.2 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概念研究 | 第38-39页 |
4.6.3 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途径研究 | 第39-40页 |
4.6.4 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因素研究 | 第40页 |
4.7 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的研究 | 第40-43页 |
4.7.1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相脱离 | 第41-42页 |
4.7.2 不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过多 | 第42-43页 |
4.7.3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 | 第43页 |
4.8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43-46页 |
5 公共课程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影响的自评 | 第46-5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5.3.1 本科公共必修课程门类的设置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5.3.2 大学生关于课程价值观的统计 | 第48-49页 |
5.3.3 大学生全面发展之期待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49-50页 |
5.3.4 大学生选修“美育”、“思维训练”类课程情况分析 | 第50-51页 |
5.3.5 大学生“美”与“智力”期待与实际发展情况的差异比较 | 第51页 |
5.3.6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影响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均值分析 | 第51-53页 |
5.3.7 不同年级学生部分课程实际发展情况的差异性检验 | 第53-54页 |
5.3.8 本科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百分比分析 | 第54-56页 |
5.4 讨论 | 第56-58页 |
5.4.1 完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生的课程价值价值观 | 第56页 |
5.4.2 引起重视、准确定位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6 公共必修课程设置改革与建议 | 第58-64页 |
6.1 以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健全公共必修课程门类设置 | 第58-61页 |
6.2 准确定位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问题所在、提高全面素质发展水平 | 第61-64页 |
7 总讨论 | 第64-68页 |
7.1 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实效性探讨 | 第64-65页 |
7.2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美育类课程与思维训练类课程的必要性 | 第65页 |
7.3 研究价值 | 第65-66页 |
7.3.1 理论价值 | 第65页 |
7.3.2 实践价值 | 第65-66页 |
7.4 研究创新 | 第66页 |
7.5 本研究有待完善之处和深入之处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