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H.264解码器的实现与优化
目录 | 第2-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1.1 视频编解码多核实现的意义 | 第7-8页 |
1.2 论文主要任务 | 第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8-9页 |
第二章 数字视频简介与H.264视频编解码标准 | 第9-23页 |
2.1 数字视频基础 | 第9-13页 |
2.1.1 数字视频的时间与空间采样 | 第9-10页 |
2.1.2 彩色模型 | 第10-12页 |
2.1.3 数字视频采样格式 | 第12-13页 |
2.2 视频压缩编码基本原理 | 第13-16页 |
2.2.1 预测编码 | 第13-14页 |
2.2.1.1 帧内预测 | 第13页 |
2.2.1.2 帧间预测 | 第13-14页 |
2.2.2 变换编码 | 第14-16页 |
2.2.2.1 离散余弦变换 | 第14-15页 |
2.2.2.2 量化 | 第15页 |
2.2.2.3 zig-zag扫描和游程编码 | 第15-16页 |
2.2.3 变换编码与预测编码的比较 | 第16页 |
2.2.4 熵编码 | 第16页 |
2.3 H.264视频编解码协议与原理 | 第16-23页 |
2.3.1 H.264编解码器 | 第17-18页 |
2.3.1.1 H.264编码器 | 第17-18页 |
2.3.1.2 H.264解码器 | 第18页 |
2.3.2 H.264的结构 | 第18-23页 |
2.3.2.1 宏块与条带 | 第18页 |
2.3.2.2 档次和级 | 第18-19页 |
2.3.2.3 编码数据格式 | 第19-20页 |
2.3.2.4 H.264句法与语义 | 第20-23页 |
第三章 H.264解码器的组成与实现 | 第23-47页 |
3.1 熵解码 | 第23-24页 |
3.2 反量化与反变换 | 第24-37页 |
3.2.1 反量化与反变换模块输入参数说明 | 第27-28页 |
3.2.2 反量化与反变换流程 | 第28-29页 |
3.2.3 反离散余弦变换与反离散哈达玛变换 | 第29-34页 |
3.2.3.1 反离散余弦变换 | 第29-31页 |
3.2.3.2 反离散哈达玛变换 | 第31-32页 |
3.2.3.3 蝶形算法 | 第32-34页 |
3.2.4 反量化 | 第34-37页 |
3.3 帧内预测 | 第37-47页 |
3.3.1 帧内4x4亮度预测 | 第37-43页 |
3.3.2 帧内16x16亮度预测 | 第43-46页 |
3.3.3 帧内8x8色度预测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多核处理器架构简介 | 第47-52页 |
4.1 多核处理器整体结构 | 第47-48页 |
4.2 双层片上网络 | 第48页 |
4.3 运算阵列 | 第48-50页 |
4.4 存储架构及寄存器堆 | 第50-52页 |
第五章 H.264解码器的多核移植 | 第52-67页 |
5.1 H.264帧内解码器解码流程 | 第52页 |
5.2 任务划分与功能映射 | 第52-54页 |
5.3 数据交互与数据内存分配 | 第54-55页 |
5.4 运算阵列应用 | 第55-56页 |
5.5 并行处理 | 第56-58页 |
5.6 H.264解码器的软件实现 | 第58-64页 |
5.6.1 熵解码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58-61页 |
5.6.2 亮度反量化反变换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61-62页 |
5.6.3 亮度帧内预测与图像重构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62-63页 |
5.6.4 色度处理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63-64页 |
5.7 多核RTL平台仿真 | 第64-67页 |
第六章 基于FPGA的视频显示平台 | 第67-73页 |
6.1 显示平台整体结构简介 | 第67-68页 |
6.2 重构图像数据接收 | 第68-69页 |
6.3 重构图像显示 | 第69-73页 |
6.3.1 色度补偿 | 第70-71页 |
6.3.2 彩色模型转换 | 第71页 |
6.3.3 VGA控制 | 第71-7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