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客运现状分析 | 第13-20页 |
2.1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我国高速公路客运发展概述 | 第13-14页 |
2.1.1 我国高速公路客运发展 | 第13页 |
2.1.2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3 我国现阶段客运组织模式分析 | 第14页 |
2.2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对高速公路客运的影响 | 第14-18页 |
2.2.1 在通道中高速公路客运量发生变化 | 第14-15页 |
2.2.2 高速公路客运服务对象特征变化 | 第15-16页 |
2.2.3 客流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 | 第16-18页 |
2.2.4 高速公路客运服务方向转变 | 第18页 |
2.3 新形势下我国高速公路客运应对对策 | 第18-19页 |
2.3.1 京津公路客运段 | 第18-19页 |
2.3.2 广深通道高速公路客运段 | 第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客运组织比较分析 | 第20-23页 |
3.1 高速公路客运组织 | 第20页 |
3.2 国外高速公路客运组织模式 | 第20-21页 |
3.2.1 美国高速公路客运组织 | 第20页 |
3.2.2 韩国高速公路客运组织 | 第20-21页 |
3.2.3 日本高速公路客运组织 | 第21页 |
3.3 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客运组织模式 | 第21-22页 |
3.4 国内外高速公路客运组织模式优缺点比较 | 第22页 |
3.5 优化高速公路客运组织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3.6 小结 | 第23页 |
第4章 特性变量在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分析 | 第23-42页 |
4.1 成渝通道内旅客出行数据调查分析 | 第23-27页 |
4.1.1 调查方法的确定 | 第23-24页 |
4.1.2 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 第24-27页 |
4.2 旅客出行全过程分析 | 第27-29页 |
4.3 出行特性变量对出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29-41页 |
4.3.1 效用理论 | 第30-32页 |
4.3.2 出行选择模型中参数的选择 | 第32-37页 |
4.3.3 特性变量影响程度分析 | 第37-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下高速公路客运组织优化 | 第42-54页 |
5.1 企业组织 | 第42页 |
5.2 旅客组织 | 第42-47页 |
5.2.1 开设客流集散点 | 第43-46页 |
5.2.2 选取方案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5.3 车辆组织 | 第47-50页 |
5.3.1 车辆编发 | 第47-49页 |
5.3.2 提供差别化服务 | 第49页 |
5.3.4 建立高效的接驳模式 | 第49-50页 |
5.4 线路组织 | 第50-51页 |
5.4.1 合理利用线路 | 第50页 |
5.4.2 开发空间市场 | 第50-51页 |
5.5 票务组织 | 第51-52页 |
5.6 成渝通道高速公路客运组织的建议 | 第52-53页 |
5.7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1:旅客出行特征调查记录表 | 第60-61页 |
附录2:成渝公路客运旅客出行调查表 | 第61-62页 |
附录3:成渝铁路客运旅客出行调查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