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产动画的成长叙事模式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成长叙事”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5页 |
1 国产动画成长叙事的惯用模式 | 第15-30页 |
1.1 惯用模式的教化本质 | 第15-17页 |
1.1.1 艺术教化思想 | 第15-16页 |
1.1.2 成人本位思想 | 第16-17页 |
1.2 惯用模式的类型特点 | 第17-24页 |
1.2.1 自我醒悟模式 | 第17-20页 |
1.2.2 外部说教模式 | 第20-22页 |
1.2.3 历险拯救模式 | 第22-24页 |
1.3 惯用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1.3.1 成长定位的偏失 | 第24-25页 |
1.3.2 意识形态和说教色彩过强 | 第25-26页 |
1.3.3 低估受众欣赏水平 | 第26-27页 |
1.3.4 动画独特艺术手段展现不足 | 第27-30页 |
2 动画成长叙事模式的理想形态 | 第30-48页 |
2.1 内容主题的理想形态 | 第30-39页 |
2.1.1 自由而又全面的成长 | 第30-34页 |
2.1.2 人文而非教化的关怀 | 第34-37页 |
2.1.3 轻松而有内涵的幽默 | 第37-39页 |
2.2 艺术手段的理想形态 | 第39-48页 |
2.2.1 角色设计的个性化 | 第40-43页 |
2.2.2 剧本语言的精炼化 | 第43-45页 |
2.2.3 虚拟影像系统的想象力 | 第45-48页 |
3 动画成长叙事理想形态的建构 | 第48-59页 |
3.1 革新创作观念 | 第48-53页 |
3.1.1 立足多元化的受众定位 | 第48-50页 |
3.1.2 中西文化资源的现代演绎 | 第50-52页 |
3.1.3 从借鉴模仿到自主创新 | 第52-53页 |
3.2 回归动画的艺术特质 | 第53-59页 |
3.2.1 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角色形象 | 第54-56页 |
3.2.2 营造多样风格的场景画面 | 第56-57页 |
3.2.3 运用富于创新意识的数字技术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