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论第8-12页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依据第8页
        1.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第11-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1页
        1.3.2 创新之处第11-12页
第2章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12-23页
    2.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12-15页
        2.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第12-13页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内容第13-15页
    2.2 文化大众化的相关概述第15-17页
        2.2.1 文化大众化的含义第15-16页
        2.2.2 文化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16-17页
    2.3 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17-23页
        2.3.1 儒学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17-19页
        2.3.2 道教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19-21页
        2.3.3 佛教大众化的思想方法第21-23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特征第23-30页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及特征第23-25页
        3.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第23-24页
        3.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第24-25页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第25-30页
        3.2.1 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第25-27页
        3.2.2 通俗化与大众化第27页
        3.2.3 具体化与大众化第27-30页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第30-36页
    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第30-31页
        4.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第30页
        4.1.2 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需要第30-31页
    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第31-33页
        4.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观上的相容性第31-32页
        4.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观方面的相通性第32-33页
        4.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相似性第33页
    4.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应注意的问题第33-36页
        4.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多元化第33-34页
        4.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庸俗化第34页
        4.3.3 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第34-36页
第5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第36-42页
    5.1 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第36-39页
        5.1.1 毛泽东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第36-37页
        5.1.2 邓小平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第37页
        5.1.3 江泽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第37-38页
        5.1.4 胡锦涛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第38-39页
    5.2 传统文化糟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消极影响第39-42页
        5.2.1 小农文化心态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第39页
        5.2.2 政治本位主义混淆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第39-40页
        5.2.3 教条主义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政治保障第40-42页
第6章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2-50页
    6.1 坚持批判与继承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第42-44页
        6.1.1 历史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第42-43页
        6.1.2 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第43-44页
    6.2 借鉴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思想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4-46页
        6.2.1 借鉴儒学大众化的思想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4-45页
        6.2.2 借鉴道教大众化的思想与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5页
        6.2.3 借鉴佛学大众化的思想与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5-46页
    6.3 实现中国梦,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第46-50页
        6.3.1 从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第46-48页
        6.3.2 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第48-50页
第7章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域视角的现代民政工作绩效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恶搞”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