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恶搞”现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7-14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7-8页
    1.2 文献综述第8-1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3-1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第14-20页
    2.1 相关概念第14-17页
        2.1.1 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第14-15页
        2.1.2 网络政治话语的含义第15页
        2.1.3 网络“恶搞”的界定第15-17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0页
        2.2.1 民主协商理论第17-18页
        2.2.2 狂欢理论第18-19页
        2.2.3 解构理论第19-20页
第3章 网络“恶搞”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影响第20-25页
    3.1 网络“恶搞”的类型第20-21页
    3.2 网络“恶搞”的特征第21-22页
        3.2.1 娱乐性第21页
        3.2.2 新异性第21页
        3.2.3 批判性第21页
        3.2.4 草根性第21-22页
    3.3 网络“恶搞”的影响第22-25页
        3.3.1 拓宽了网络政治参渠道第22页
        3.3.2 挑战了政治话语自由第22-23页
        3.3.3 发育了草根政治文化第23页
        3.3.4 消解了政府权威和合法性第23-25页
第4章 网络“恶搞”话语的原因第25-27页
    4.1 网络技术的开放性第25页
    4.2 公民网络政治话语的贫困性第25-26页
    4.3 网络主体“非理性”第26-27页
第5章 网络“恶搞”话语的经典案例第27-33页
    5.1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第27-29页
    5.2 谁的“和谐”社会第29-33页
第7章 消除网络政治参与中“恶搞”现象的对策第33-38页
    7.1 完善网络民主政治架构第33-34页
        7.1.1 加大官方信息诚实透明第33页
        7.1.2 加大开放话语自由与平等第33-34页
    7.2 民主法制构建第34-35页
        7.2.1 健全网络立法第34-35页
        7.2.2 健全网络民意表达收集与回应机制第35页
    7.3 政治文化提升第35-38页
        7.3.1 关注文化民生与文化需求第35-36页
        7.3.2 坚持主流与多元的统一第36-37页
        7.3.3 提高公共文化意识和网民话语素养第37-38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下一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形象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