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一 前言 | 第12-23页 |
1.1 国外大气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研究 | 第12-15页 |
1.1.1 国外大气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1.1.2 国外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 | 第13-15页 |
1.2 我国大气污染及其健康效应研究 | 第15-19页 |
1.2.1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我国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 | 第17-19页 |
1.3 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不足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 | 第20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4 总体研究思路图 | 第22-23页 |
二 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 第23-3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2.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 第24-26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2.2.2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2.3 气象数据 | 第26页 |
2.4 人群健康数据 | 第26-27页 |
2.4.1 数据来源 | 第26-27页 |
2.4.2 质量控制 | 第27页 |
2.5 道路数据 | 第27-28页 |
2.6 区县人口和社会经济学指标 | 第28-31页 |
三 模型构建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3.1 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GLM)的构建及评价 | 第31-32页 |
3.1.1 模型构建 | 第31-32页 |
3.1.2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 第32页 |
3.2 构建时间序列分析的GAM模型 | 第32-34页 |
3.3 构建时空分析的GAMM模型 | 第34页 |
3.4 构建区县污染物效应与区县指标关系模型 | 第34-35页 |
3.5 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 第35页 |
3.6 效应修饰探讨 | 第35页 |
3.7 敏感性分析 | 第35-36页 |
3.8 统计软件 | 第36-37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37-78页 |
4.1 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资料主要特征描述 | 第37-44页 |
4.1.1 全市水平大气污染和气象数据特征描述 | 第37-38页 |
4.1.2 区县水平大气污染特征描述 | 第38-40页 |
4.1.3 全市及各区县空气质量总体情况 | 第40-44页 |
4.2 居民死亡资料主要特征描述 | 第44-48页 |
4.2.1 全市水平居民死亡情况 | 第44-45页 |
4.2.2 区县水平居民死亡情况 | 第45-48页 |
4.3 污染物和气象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 北京市大气污染物与居民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GAM模型)结果 | 第49-61页 |
4.4.1 GAM模型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4.4.2 GAM模型分层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4.4.3 GAM模型估计的污染物效应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51-61页 |
4.5 北京市大气污染物与居民死亡关系的时空分析(GAMM模型)结果 | 第61-63页 |
4.5.1 GAMM模型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4.5.2 GAMM模型分层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4.6 时间序列分析(GAM模型)和时空分析(GAMM模型)结果的比较 | 第63-67页 |
4.6.1 大气污染物对全人群效应的比较 | 第63-67页 |
4.6.2 大气污染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效应的比较 | 第67页 |
4.7 16个区县的大气污染物对居民死亡的效应及其差异性分析 | 第67-78页 |
4.7.1 区县效应 | 第67-76页 |
4.7.2 区县效应差异性分析 | 第76-78页 |
五讨论 | 第78-89页 |
5.1 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 | 第78-79页 |
5.2 大气污染物对居民死亡的效应 | 第79-84页 |
5.2.1 PM_(10)的效应 | 第79-81页 |
5.2.2 NO_2的效应 | 第81-82页 |
5.2.3 CO的效应 | 第82-84页 |
5.3 时空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84-85页 |
5.4 大气污染物死亡效应的空间差异性 | 第85-88页 |
5.5 浓度预测模型 | 第88-89页 |
六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89-92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9-90页 |
6.2.1 共享基本公共数据,建立大数据利用的有效环境 | 第89-90页 |
6.2.2 分区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政策,有区别的采取治理措施 | 第90页 |
6.2.3 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引入公共卫生干预 | 第90页 |
6.3 未来研究建议 | 第90-92页 |
6.3.1 深入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 | 第90-91页 |
6.3.2 开展大气污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第91页 |
6.3.3 研究精细化、标准化暴露评价方法 | 第91-92页 |
七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附录一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02页 |
附录二 综述 | 第102-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