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17-25页 |
|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 ·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解析 | 第18页 |
|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解析 | 第18-19页 |
|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研究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 第20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价格 | 第20-21页 |
| ·法治论 | 第21页 |
| ·生态经济学依据—土地伦理观 | 第21-22页 |
| ·物权理论 | 第22-23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23-25页 |
| ·集约用地原则 | 第23页 |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3-24页 |
| ·“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 第24页 |
| ·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 第24-25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发展和立法现状 | 第25-30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现状 | 第25-26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6-27页 |
| ·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 ·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30-34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制度的不足 | 第30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不足 | 第30-32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法律效力的不足 | 第32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差 | 第32-33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实施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 | 第33-34页 |
|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 ·我国经济制度转型中遗留的问题 | 第34页 |
| ·土地立法理念的滞后 | 第34-35页 |
| ·我国政府机构转型遗留的问题 | 第35-36页 |
| 第5章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6-43页 |
| ·完善我国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制度的理念 | 第36-37页 |
| ·完善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现实条件 | 第37页 |
| ·建立有效的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 第37-40页 |
| ·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产权制度 | 第37-38页 |
| ·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登记制度 | 第38页 |
| ·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 第38-39页 |
| ·完善国家征地补偿制度 | 第39页 |
| ·完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 第39-40页 |
| ·改善我国农村建设用审批制度 | 第40页 |
| ·制定农村建设用地的调剂管理的法律制度 | 第40页 |
| ·构建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约束激励及保障机制 | 第40-43页 |
| ·加快建立农村房地产估价制度 | 第40-41页 |
| ·加快建立土地执法监察的长效机制 | 第41页 |
| ·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的利益驱动机制 | 第41页 |
| ·建立公平的土地纠纷解决机制 | 第41页 |
| ·完善农民的土地管理参与机制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