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菊花CmWRKY1和CmWRKY15基因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 植物对病原菌的响应机制第14页
    2 链格孢属真菌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2.1 黑斑病菌的菌落与形态学特征第15-16页
        2.2 菊花黑斑病的症状第16页
    3 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响应第16-19页
        3.1 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对病原菌侵染的响应研究进展第16-17页
        3.2 WRKY家族基因在调控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第17-19页
            3.2.1 WRKY转录因子的分类第17页
            3.2.2 WRKY家族基因在调控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4 ABA在调控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第19页
    5 WRKY家族基因在植株响应干旱胁迫中的作用第19-20页
        5.1 WRKY转录因子参与非生物胁迫第19-20页
        5.2 第Ⅱ类WRKY转录因子参与非生物胁迫第20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CmWRKY1基因功能初步分析第22-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1.1 材料第23页
        1.2 CmWRKY1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23页
        1.3 pMDC43-CmWRKY1转菊花'神马'第23-24页
        1.4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第24页
        1.5 相对含水量(RWC,relative water content)测定第24页
        1.6 荧光定量PCR和数据分析第24-25页
        1.7 数据分析第2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2.1 CmWRKY1转录因子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关系第25-26页
        2.2 转基因菊花的分子鉴定第26页
        2.3 转基因菊花在PEG处理下的表型分析第26-28页
        2.4 相对含水量(RWC)测定第28页
        2.5 转基因株系在PEG处理下ABA合成以及响应ABA信号的基因表达第28-30页
    3 讨论第30-34页
        3.1 CmWRKY1同源基因分析第30页
        3.2 相对含水量(RWC)分析第30页
        3.3 CmWRKY1通过调节ABA合成基因以及信号转导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第30-34页
            3.3.1 PP2C、ABI1和ABI2表达分析第31页
            3.3.2 SnRK2.2、ABF4、ABI5和PYL2表达分析第31页
            3.3.3 NCED3A、DREB1A、RAB18和MYB2表达分析第31-34页
第三章 CmWRKY15基因功能初步分析第34-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1.1 材料第35页
        1.2 CmWRKY15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35页
        1.3 pMDC43-CmWRKY15转菊花'神马'第35页
        1.4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第35-37页
            1.4.1 转基因菊花黑斑病表型鉴定第35-36页
            1.4.2 病情调查第36-37页
        1.5 内源ABA含量测定第37-38页
        1.6 荧光定量PCR和数据分析第38页
        1.7 数据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2.1 CmWRKY15转录因子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关系第38-39页
        2.2 转基因菊花的分子鉴定第39-40页
        2.3 转基因菊花在黑斑病菌接种下的表型分析第40-41页
        2.4 内源ABA含量测定第41-42页
        2.5 转基因菊花在黑斑病菌接种处理下ABA合成以及响应ABA信号的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8页
        3.1 CmWRKY15同源基因分析第44页
        3.2 CmWRKY15通过调节ABA合成基因以及信号调控基因响应黑斑病第44-48页
            3.2.1 ABF4、ABI4、ABI5、RAB18、DREB1A和DREB2A表达分析第45页
            3.2.2 PYL2、PP2C、RCAR1、SnRK2.2和SnRK2.3表达分析第45-46页
            3.2.3 GTG1表达分析第46页
            3.2.4 NCED3A和NCED3B表达分析第46-48页
全文结论第48-50页
创新点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4页
附录第64-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菜豆及其他豆科植物Helitron转座元件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一篇:菊芋果聚糖外切水解酶(Ht1-FEHⅡ)的固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