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果聚糖的介绍 | 第11-12页 |
1.1.1 果聚糖及果聚糖类型划分 | 第11页 |
1.1.2 植物果聚糖功能与生理作用 | 第11-12页 |
1.2 植物果聚糖的合成与降解 | 第12-13页 |
1.2.1 植物果聚糖的合成 | 第12页 |
1.2.2 植物中果聚糖的降解 | 第12-13页 |
1.3 植物中果聚糖水解酶的发展与应用 | 第13-14页 |
1.3.1 菊芋果聚糖外切水解酶(Ht1-FEHⅡ)的介绍 | 第13-14页 |
1.4 固定化酶的介绍 | 第14-18页 |
1.4.1 固定化酶定义 | 第14页 |
1.4.2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性质特点 | 第14页 |
1.4.3 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 | 第14页 |
1.4.4 固定化方法的介绍 | 第14-17页 |
1.4.5 新型固定化方法与固定化酶载体 | 第17-18页 |
1.5 固定化酶研究进展与应用 | 第18-21页 |
1.5.1 环境领域 | 第18-20页 |
1.5.2 农药残留检测 | 第20页 |
1.5.3 食品行业 | 第20-21页 |
1.5.4 生物传感器 | 第21页 |
1.6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离子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酶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酶液制备与部分纯化 | 第25页 |
2.1.3 树脂预处理 | 第25-26页 |
2.2 酶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2.2.1 固定化酶和游离酶酶活力测定 | 第26页 |
2.2.2 相对酶活 | 第26页 |
2.2.3 酶回收利用率结果表达 | 第26页 |
2.2.4 蛋白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2.5 研究原理 | 第26-27页 |
2.3 固定化酶制备条件选择与优化 | 第27-32页 |
2.3.1 吸附温度 | 第27页 |
2.3.2 pH | 第27-28页 |
2.3.3 吸附时间 | 第28-29页 |
2.3.4 戊二醛浓度 | 第29-30页 |
2.3.5 交联温度 | 第30页 |
2.3.6 交联时间 | 第30-31页 |
2.3.7 加酶量 | 第31-32页 |
2.4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 第32-36页 |
2.4.1 最适pH | 第32-33页 |
2.4.2 最适温度 | 第33-34页 |
2.4.3 热稳定性 | 第34页 |
2.4.4 操作稳定性 | 第34-35页 |
2.4.5 贮藏稳定性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海藻酸钠包埋法 | 第37-4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方法 | 第37-38页 |
3.2 研究原理 | 第38页 |
3.3 海藻酸钠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酶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38-41页 |
3.3.1 海藻酸钠溶液 | 第38-39页 |
3.3.2 固定化时间 | 第39-40页 |
3.3.3 氯化钙浓度 | 第40-41页 |
3.4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41-45页 |
3.4.1 最适温度 | 第41-42页 |
3.4.2 最适pH | 第42-43页 |
3.4.3 热稳定性 | 第43页 |
3.4.4 操作稳定性 | 第43-44页 |
3.4.5 贮藏稳定性 | 第44-45页 |
3.5 吸附交联法与海藻酸钠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酶比较 | 第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9页 |
创新点 | 第49-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