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考虑移动列车荷载的高铁隔震桥梁地震动响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前言第13-14页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高速铁路车桥耦合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的研究工作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3 车桥动力系统模型发展总结第17-18页
    1.4 地震载荷作用下车桥动力系统分析第18-20页
    1.5 列车荷载下高铁隔震桥梁系统地震动响应研究存在问题第20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高铁隔震桥梁的车桥耦合系统自振特性分析第22-42页
    2.1 引言第22-23页
    2.2 高速铁路铁路桥梁的主要特点第23-29页
        2.2.1 结构动力效应大第23-24页
        2.2.2 桥上无缝线路与桥梁共同作用第24页
        2.2.3 满足乘坐舒适度第24-25页
        2.2.4 100年使用寿命第25页
        2.2.5 维修养护时间少第25页
        2.2.6 高速铁路桥梁的设计活载图式第25-26页
        2.2.7 刚度和变形控制限值第26-27页
        2.2.8 车桥耦合振动响应分析各项动力参数限值第27-29页
    2.3 高速铁路桥梁摩擦摆支座第29-31页
        2.3.1 摩擦摆支座刚度、粘滞阻尼比和滞回模型第29-30页
        2.3.2 自回复特性第30-31页
        2.3.3 等效自振周期第31页
    2.4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方法第31-32页
    2.5 高速铁路桥梁车桥耦合的动力模型第32-35页
        2.5.1 高铁车辆模型假定第32-34页
        2.5.2 高铁车辆模型具体参数第34-35页
    2.6 高速铁路隔震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分析第35-41页
        2.6.1 工程概况及高铁桥梁本构关系第35-40页
        2.6.2 动力特性第40-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未考虑车桥耦合高铁隔震桥梁的地震动响应分析第42-59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高铁隔震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第42-45页
    3.3 地震动输入的选取第45-47页
        3.3.1 地震波的选取第45页
        3.3.2 地震波的确定第45-47页
    3.4 地震作用下的不等高高铁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动分析第47-58页
        3.4.1 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48-51页
        3.4.2 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51-53页
        3.4.3 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53-55页
        3.4.4 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55-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高铁隔震桥梁的车桥耦合体系地震响应分析第59-105页
    4.1 引言第59-61页
    4.2 中震作用下考虑桥中车桥耦合的高铁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动分析第61-69页
        4.2.1 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61-63页
        4.2.2 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63-65页
        4.2.3 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65-67页
        4.2.4 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67-69页
    4.3 大震作用下考虑桥中车桥耦合的高铁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动分析第69-77页
        4.3.1 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69-71页
        4.3.2 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71-73页
        4.3.3 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73-75页
        4.3.4 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75-77页
    4.4 中震作用下考虑桥边车桥耦合的高铁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动分析第77-87页
        4.4.1 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78-81页
        4.4.2 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81-83页
        4.4.3 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83-85页
        4.4.4 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85-87页
    4.5 大震作用下考虑桥边车桥耦合的高铁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动分析第87-95页
        4.5.1 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87-89页
        4.5.2 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第89-91页
        4.5.3 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91-93页
        4.5.4 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第93-95页
    4.6 考虑车桥耦合与未考虑车桥耦合的地震动对比分析第95-99页
        4.6.1 中震作用下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对比第95-96页
        4.6.2 中震作用下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对比第96-97页
        4.6.3 中震作用下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对比第97-98页
        4.6.4 中震作用下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对比第98-99页
    4.7 大震作用下考虑桥中与桥边的车桥耦合的地震动对比分析第99-103页
        4.7.1 大震作用下顺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对比第99-100页
        4.7.2 大震作用下横桥向地震动加速度响应对比第100-101页
        4.7.3 大震作用下顺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对比第101-102页
        4.7.4 大震作用下横桥向地震动位移响应对比第102-103页
    4.8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考虑移动列车荷载过桥与地震动组合模拟分析第105-127页
    5.1 引言第105页
    5.2 移动载荷模型第105-107页
    5.3 高铁过桥的动力响应分析第107-108页
    5.4 考虑不同车速的高铁过桥时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第108-122页
        5.4.1 荷载模拟第108页
        5.4.2 高速列车的移动荷载函数第108-110页
        5.4.3 在移动高速列车荷载下梁体的结果分析第110-120页
        5.4.4 在移动高速列车荷载下桥墩的结果分析第120-122页
    5.5 考虑移动列车荷载过桥与地震动组合模拟分析第122-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arkov模型和贝叶斯推理的公交环线OD估计方法
下一篇:富水砂卵石地层浅埋通道施工工法比选及数值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