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1页 |
1.1.1 地铁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1.1.2 地铁对城市的作用与意义 | 第14-20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1.2.1 地铁 | 第21-22页 |
1.2.2 地铁站 | 第22页 |
1.2.3 连接空间 | 第22-24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3.2 范围界定 | 第24-2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0-3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33-46页 |
2.1 TOD理论 | 第33-38页 |
2.1.1 TOD理论的背景 | 第33-34页 |
2.1.2 TOD理论的定义 | 第34-35页 |
2.1.3 TOD理论的特征 | 第35-38页 |
2.1.4 TOD理论的意义 | 第38页 |
2.2 环境行为学 | 第38-41页 |
2.2.1 环境行为学的定义 | 第38-39页 |
2.2.2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发展 | 第39页 |
2.2.3 环境行为学的内容与特点 | 第39页 |
2.2.4 环境行为学的意义 | 第39-41页 |
2.3 城市意象理论 | 第41-43页 |
2.3.1 城市意象理论的内容 | 第41-43页 |
2.3.2 城市意象理论的意义 | 第43页 |
2.4 图底关系理论 | 第43-44页 |
2.4.1 图底关系理论的内容 | 第43-44页 |
2.4.2 图底关系理论的意义 | 第44页 |
2.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44-45页 |
2.5.1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 第44-45页 |
2.5.2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意义 | 第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成都地铁与城市“连接空间”的形成与类型研究 | 第46-58页 |
3.1 成都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地铁发展 | 第46-49页 |
3.1.1 成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与特征 | 第46-47页 |
3.1.2 成都地铁发展概况 | 第47-49页 |
3.2 成都地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1 宏观的城市空间结构 | 第50页 |
3.2.2 微观的车站周边空间 | 第50-51页 |
3.2.3 地铁对于成都的重要作用 | 第51页 |
3.3 地铁站与城市“连接空间”的结构特征 | 第51-55页 |
3.3.1 圈层空间结构 | 第51-52页 |
3.3.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52-55页 |
3.4 地铁站与城市“连接空间”的分类研究 | 第55-57页 |
3.4.1 分类方法 | 第55-57页 |
3.4.2 各类型站点的功能特征描述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成都地铁站与城市的“连接空间”空间现状分析 | 第58-105页 |
4.1 分析概述 | 第58-63页 |
4.1.1 研究要素的分类 | 第58-60页 |
4.1.2 分析问题的标准 | 第60-61页 |
4.1.3 典型站点的选取 | 第61-63页 |
4.2 商业中心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调查分析 | 第63-78页 |
4.2.1 站点概况 | 第63页 |
4.2.2 空间结构调查 | 第63-68页 |
4.2.3 交通体系调查 | 第68-72页 |
4.2.4 建筑风貌调查 | 第72-73页 |
4.2.5 景观标识调查 | 第73-77页 |
4.2.6 人的行为调查 | 第77-78页 |
4.3 居住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调查分析 | 第78-96页 |
4.3.1 站点概况 | 第78页 |
4.3.2 空间结构调查 | 第78-82页 |
4.3.3 交通体系调查 | 第82-87页 |
4.3.4 建筑风貌调查 | 第87-89页 |
4.3.5 景观标识调查 | 第89-94页 |
4.3.6 人的行为调查 | 第94-96页 |
4.4 交通枢纽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调查分析 | 第96-104页 |
4.4.1 站点概况 | 第96页 |
4.4.2 空间结构调查 | 第96-98页 |
4.4.3 交通体系调查 | 第98-101页 |
4.4.4 景观标识调查 | 第101-103页 |
4.4.5 人的行为调查 | 第103-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成都地铁站与城市的“连接空间”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5-138页 |
5.1 成都地铁站与城市“连接空间”的空间优化原则与目标 | 第105-107页 |
5.1.1 “连接空间”的优化原则 | 第105-106页 |
5.1.2 “连接空间”的优化目标 | 第106-107页 |
5.2 商业中心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7-122页 |
5.2.1 空间结构 | 第107-113页 |
5.2.2 交通体系 | 第113-116页 |
5.2.3 建筑风貌 | 第116-117页 |
5.2.4 景观标识 | 第117-122页 |
5.3 居住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 | 第122-132页 |
5.3.1 空间结构 | 第122-125页 |
5.3.2 交通体系 | 第125-127页 |
5.3.3 建筑风貌 | 第127-128页 |
5.3.4 景观标识 | 第128-132页 |
5.4 交通枢纽型站点与城市“连接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 | 第132-137页 |
5.4.1 空间结构 | 第132-134页 |
5.4.2 交通体系 | 第134-136页 |
5.4.3 景观标识 | 第136-1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语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附录 | 第143-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