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试验的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性及破坏模式分析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挡土墙墙背土压力 | 第16-18页 |
1.2.2 考虑挡土墙位移的墙背土压力 | 第18-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肋板式挡土墙砂箱模型试验 | 第24-33页 |
2.1 概述 | 第24-25页 |
2.2 砂箱模型试验设计 | 第25-28页 |
2.2.1 模型砂箱 | 第25-26页 |
2.2.2 模型材料 | 第26页 |
2.2.3 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2.4 模型制备过程 | 第27-28页 |
2.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8-31页 |
2.3.1 阶段一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2.3.2 阶段二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概述及试验设计 | 第33-64页 |
3.1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概述 | 第33-36页 |
3.1.1 意义及技术发展 | 第33-35页 |
3.1.2 基本原理及相似性 | 第35-36页 |
3.2 肋板式挡土墙离心模型试验目的及试验设备 | 第36-39页 |
3.2.1 离心模型试验目的 | 第36页 |
3.2.2 土工离心机 | 第36-37页 |
3.2.3 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 | 第37-38页 |
3.2.4 试验配重 | 第38-39页 |
3.3 肋板式挡土墙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第39-61页 |
3.3.1 模型率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2 离心模型试验材料 | 第40-47页 |
3.3.3 墙面板位移控制装置 | 第47-48页 |
3.3.4 试验测试系统及传感器标定 | 第48-54页 |
3.3.5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第54-61页 |
3.4 模型制备 | 第61-64页 |
第4章 离心模型试验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第64-105页 |
4.1 试验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说明 | 第64-66页 |
4.2 土压力理论值计算 | 第66-71页 |
4.2.1 静止土压力 | 第66页 |
4.2.2 朗金主动土压力 | 第66-68页 |
4.2.3 库仑主动土压力 | 第68-71页 |
4.3 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71-103页 |
4.3.1 M0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71-76页 |
4.3.2 M1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76-81页 |
4.3.3 M2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81-90页 |
4.3.4 M3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90-97页 |
4.3.5 M4试验记录与分析 | 第97-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5-119页 |
5.1 侧向推墙试验对比分析 | 第105-108页 |
5.2 墙面板土压力对比分析 | 第108-111页 |
5.2.1 墙面板土压力沿墙高的分布 | 第108-110页 |
5.2.2 墙面板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 | 第110-111页 |
5.3 肋板侧壁土压力对比分析 | 第111-114页 |
5.3.1 肋板侧壁土压力沿墙高分布 | 第111-113页 |
5.3.2 肋板侧壁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 | 第113-114页 |
5.4 肋板式挡土墙稳定机理分析 | 第114-118页 |
5.4.1 长肋疏布的摩擦锚固型 | 第115页 |
5.4.2 短肋密布的整体土墙型 | 第115-116页 |
5.4.3 过渡状态型 | 第116-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附录 | 第127-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实践及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