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DS公务员交流轮岗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1 国外有关人才流动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1.1 有关人力资源流动必要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2.1.2 有关人力资源流动模型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 国外公务员流动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 国内人力资源流动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3.1 人力资源流动的必然性研究 | 第19-20页 |
2.3.2 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页 |
2.4 国内有关公务员流动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4.1 有关公务员流动机制的研究 | 第20-21页 |
2.4.2 有关公务员流动管理的研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HBDS交流轮岗的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3.1 HBDS交流轮岗数分析 | 第22-27页 |
3.1.1 交流轮岗总人数 | 第22-23页 |
3.1.2 交流轮岗人员性别比例 | 第23-24页 |
3.1.3 交流轮岗人员年龄构成 | 第24-25页 |
3.1.4 交流轮岗人员职务构成 | 第25-26页 |
3.1.5 交流轮岗人员岗位因素 | 第26-27页 |
3.2 HBDS交流轮岗特点 | 第27-30页 |
3.2.1 交流轮岗与领导层观念有重大关系 | 第27-28页 |
3.2.2 交流轮岗可划分为两类四型 | 第28-29页 |
3.2.3 交流轮岗与平衡岗位差异有重大关系 | 第29页 |
3.2.4 不同角色对交流轮岗的认识差异较大 | 第29页 |
3.2.5 交流轮岗注重沟通协调 | 第29-30页 |
3.3 公务员交流轮岗的意义 | 第30-31页 |
3.3.1 有利于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 | 第30页 |
3.3.2 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 | 第30页 |
3.3.3 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30-31页 |
3.3.4 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风清气正 | 第31页 |
第四章 交流轮岗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4.1 交流不顺畅 | 第31页 |
4.2 交流意愿不强 | 第31-32页 |
4.3 交流轮岗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32页 |
4.4 交流轮岗的评估机制缺失 | 第32-33页 |
4.5 交流轮岗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 第33页 |
4.6 交流轮岗开放性还不足 | 第33-34页 |
第五章 交流轮岗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5.1 人才队伍缺乏,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 第34页 |
5.2 队伍整体求稳不求变意识较重 | 第34页 |
5.3 交流轮岗的系统性思维还没有树立 | 第34页 |
5.4 交流轮岗缺乏长远规划 | 第34-35页 |
5.5 人教部门干部的理论实践水平不足 | 第35页 |
第六章 交流轮岗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6.1 岗位差异 | 第35页 |
6.2 交流轮岗的集体氛围 | 第35-36页 |
6.3 部门领导风格 | 第36页 |
6.4 干部对岗位工作的满意度 | 第36页 |
6.5 干部的年龄阶段 | 第36-37页 |
6.6 干部的性格特征 | 第37页 |
第七章 提升交流轮岗效果的对策 | 第37-41页 |
7.1 引入双向选择市场机制 | 第38页 |
7.2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 第38页 |
7.3 采取举措平衡岗位差异 | 第38-39页 |
7.4 提升岗位工作规范化水平 | 第39页 |
7.5 完善轮岗后续培训机制 | 第39-40页 |
7.6 建立交流轮岗效果评估机制 | 第40页 |
7.7 统筹不同类型交流轮岗 | 第40页 |
7.8 做好交流轮岗提前规划 | 第40-4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