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研究--以公共决策为视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网络民意 | 第15页 |
2.1.2 吸纳网络民意 | 第15-16页 |
2.1.3 网络民意吸纳机制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公共决策理论 | 第16页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第16-17页 |
2.2.3 社会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3 公共决策吸纳网络民意的现状 | 第18-25页 |
3.1 公共决策吸纳网络民意的现状概况 | 第18-19页 |
3.2 网络民意吸纳方式 | 第19-20页 |
3.2.1 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新闻门户网站 | 第19页 |
3.2.2 两会代表的网络问政 | 第19页 |
3.2.3 网络信访模式 | 第19页 |
3.2.4 网络舆情监测 | 第19-20页 |
3.2.5 政务微信、微博 | 第20页 |
3.3 网络民意吸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5页 |
3.3.1 网络民意吸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3.3.2 网络民意吸纳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2-25页 |
4 实证分析 | 第25-34页 |
4.1 公共决策吸纳网络民意的案例分析 | 第25-26页 |
4.1.1 2014年节假日安排案例 | 第25页 |
4.1.2 延迟退休年龄案例 | 第25-26页 |
4.1.3 分析和总结 | 第26页 |
4.2 公共决策吸纳网络民意的网络问卷调查 | 第26-34页 |
4.2.1 网络问卷调查概况 | 第26-27页 |
4.2.2 网络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27-32页 |
4.2.3 网络问卷调查结论 | 第32-34页 |
5 构建网络民意吸纳机制框架 | 第34-40页 |
5.1 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的指导思想 | 第34页 |
5.2 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5.2.1 法治原则 | 第34页 |
5.2.2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5.2.3 科技创新原则 | 第34-35页 |
5.2.4 高效性原则 | 第35页 |
5.3 网络民意吸纳机制框架 | 第35-40页 |
5.3.1 网络民意监测机制 | 第36-37页 |
5.3.2 网络表达规范机制 | 第37页 |
5.3.3 网络民意征集机制 | 第37-38页 |
5.3.4 网络民意甄别机制 | 第38-39页 |
5.3.5 网络民意反馈机制 | 第39-40页 |
6 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40-44页 |
6.1 法律保障 | 第40页 |
6.1.1 建构和完善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的法律体系 | 第40页 |
6.1.2 强化网络民意吸纳机制法律法规的时效性 | 第40页 |
6.2 技术保障 | 第40-41页 |
6.2.1 加强网络建设 | 第40-41页 |
6.2.2 提高网络应用技术水平 | 第41页 |
6.3 体制保障 | 第41-42页 |
6.3.1 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监测体系 | 第41-42页 |
6.3.2 建立和完善网络民意表达规范体系 | 第42页 |
6.4 网络素养保障 | 第42-43页 |
6.4.1 提高网民网络素养 | 第42页 |
6.4.2 提高公共决策部门人员网络素养 | 第42-43页 |
6.5 资金保障 | 第43-44页 |
7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网络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