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有关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原则方面的研究 | 第11页 |
1.3.2 有关生态工业园区内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有关生态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7页 |
2.1 生态工业园区概述 | 第17-21页 |
2.1.1 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 第17-18页 |
2.1.2 生态工业园区的分类 | 第18页 |
2.1.3 生态工业园区的国内外实践 | 第18-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工业工程理论 | 第23页 |
2.2.4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3-24页 |
2.3 系统布置设计 | 第24-27页 |
2.3.1 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概述 | 第24-25页 |
2.3.2 应用SLP法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第27-33页 |
3.1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及原则 | 第27-28页 |
3.1.1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性 | 第27页 |
3.1.2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原则 | 第27-28页 |
3.2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态产业链耦合的方式 | 第28-30页 |
3.2.1 基于园区内企业类型的耦合方式 | 第28-29页 |
3.2.2 基于企业间物流关系的耦合方式 | 第29-30页 |
3.3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第30-33页 |
3.3.1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30-31页 |
3.3.2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31-33页 |
第4章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步骤 | 第33-44页 |
4.1 收集所需资料 | 第33-34页 |
4.2 分析各企业间的物流相互关系 | 第34-37页 |
4.2.1 物流关系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工业代谢分析 | 第35-36页 |
4.2.3 绘制物流相互关系图 | 第36-37页 |
4.3 分析各企业间的非物流相互关系 | 第37-38页 |
4.4 分析各企业间的综合相互关系 | 第38-39页 |
4.5 绘制位置相关图 | 第39-40页 |
4.6 绘制面积相关图 | 第40-41页 |
4.7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 第41-44页 |
4.7.1 评价的原则 | 第41-42页 |
4.7.2 评价的方法 | 第42-44页 |
第5章 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实现路径——以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为例 | 第44-64页 |
5.1 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概况 | 第44页 |
5.2 青白江生态工业园区内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 第44-48页 |
5.2.1 园区内的产业类型及其规模 | 第44-45页 |
5.2.2 园区内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 第45-48页 |
5.3 企业间的产业链接关系分析 | 第48-52页 |
5.3.1 构建各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分析图 | 第48-50页 |
5.3.2 绘制反映园区内物流流向和强度的从至表 | 第50-51页 |
5.3.3 绘制各企业间的物流相互关系图 | 第51-52页 |
5.4 企业间的非产业链接关系分析 | 第52-53页 |
5.5 企业间的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5.6 位置相关图的绘制 | 第55-57页 |
5.6.1 计算各企业间的综合接近程度并排序 | 第55-56页 |
5.6.2 绘制位置相关图 | 第56-57页 |
5.7 面积相关图的绘制 | 第57-59页 |
5.8 企业空间布局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 第59-63页 |
5.9 对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