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2.1 选题的依据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框支剪力墙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1.3.3 高层建筑抗震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20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 1.4.3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2章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 | 第20-27页 |
| 2.1 概述 | 第20页 |
| 2.2 型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 第20-22页 |
| 2.3 型钢混凝土柱 | 第22-25页 |
| 2.3.1 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 | 第22页 |
| 2.3.2 柱的压弯承载力 | 第22-23页 |
| 2.3.3 受剪性能 | 第23-24页 |
| 2.3.4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4-25页 |
| 2.4 型钢混凝土梁 | 第25-27页 |
| 2.4.1 受弯承载力 | 第25页 |
| 2.4.2 刚度和裂缝宽度 | 第25页 |
| 2.4.3 二阶受力性能 | 第25-26页 |
| 2.4.4 受剪性能 | 第26-27页 |
| 第3章 型钢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7-32页 |
| 3.1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3.2 单元的类型与刚度矩阵 | 第27-29页 |
| 3.3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第29-32页 |
| 3.3.1 混凝土构件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第29页 |
| 3.3.2 钢筋部分和型钢部分的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 第29-32页 |
| 第4章 框支剪力墙结构计算模型 | 第32-41页 |
| 4.1 工程概况 | 第32页 |
| 4.2 设计依据 | 第32-33页 |
| 4.2.1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 第32-33页 |
| 4.2.2 自然条件 | 第33页 |
| 4.3 该项目拟采用的特殊抗震构造措施 | 第33页 |
| 4.4 两种结构方案的平面设计图 | 第33-39页 |
| 4.5 结构的三维模型 | 第39-41页 |
| 第5章 模态分析 | 第41-45页 |
| 5.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1页 |
| 5.2 周期和参与系数 | 第41-43页 |
| 5.3 振型展示 | 第43-45页 |
| 第6章 结构反应谱计算 | 第45-59页 |
| 6.1 结构的侧向位移分析 | 第45-50页 |
| 6.1.1 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分析 | 第45-47页 |
| 6.1.2 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分析 | 第47-50页 |
| 6.2 结构的层间位移分析 | 第50-53页 |
| 6.2.1 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分析 | 第50-51页 |
| 6.2.2 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分析 | 第51-53页 |
| 6.3 结构内力分析 | 第53-57页 |
| 6.3.1 楼层剪力、弯矩分析 | 第53-55页 |
| 6.3.2 两种构件方案的转换梁剪力、弯矩分析 | 第55-56页 |
| 6.3.3 两种构件方案的框支柱剪力、弯矩分析 | 第56-5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7章 结构在8度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59-75页 |
| 7.1 两种结构方案的侧向位移时程分析 | 第61-64页 |
| 7.2 结构的层间位移分析 | 第64-65页 |
| 7.3 转换梁的内力时程分析 | 第65-69页 |
| 7.4 框支柱的内力时程分析 | 第69-74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8章 不同截面的型钢混凝土框支柱优化比选 | 第75-87页 |
| 8.1 模态分析 | 第75-78页 |
| 8.2 结构反应谱计算 | 第78-81页 |
| 8.3 结构的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第81-85页 |
| 8.3.1 结构的侧向位移分析 | 第82-83页 |
| 8.3.2 框支柱的内力时程分析 | 第83-85页 |
| 8.4 不同截面造价经济性探讨 | 第85页 |
| 8.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结论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