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甘露聚糖概述 | 第9页 |
1.2 β-甘露聚糖酶简介 | 第9-12页 |
1.2.1 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结构与分类 | 第10页 |
1.2.2 β-甘露聚糖酶的理化特性 | 第10-11页 |
1.2.3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 第11-12页 |
1.3 融合蛋白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 (CBM) | 第13-15页 |
1.4.1 CBM的分类 | 第13-14页 |
1.4.2 CBM的功能 | 第14-15页 |
1.5 融合蛋白连接肽 | 第15-18页 |
1.5.1 天然连接肽的性质 | 第15-16页 |
1.5.2 重组融合蛋白中人工设计连接肽 | 第16-17页 |
1.5.3 连接肽的功能 | 第17-18页 |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6.1 立题依据 | 第18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菌种和质粒 | 第20页 |
2.1.2 工具酶和试剂 | 第20页 |
2.1.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 | 第20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1.5 主要软件与网站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融合酶的理性设计 | 第21-22页 |
2.2.2 融合酶编码基因的构建 | 第22-23页 |
2.2.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23-24页 |
2.2.4 P. pastoris GS115的转化、筛选及诱导表达 | 第24页 |
2.2.5 酶活性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2.6 酶的纯化 | 第24-25页 |
2.2.7 酶的SDS-PAGE分析 | 第25页 |
2.2.8 酶学性质测定 | 第25-26页 |
2.2.9 不同类型连接肽融合酶的克隆与表达 | 第26页 |
2.2.10 酶法水解角豆胶条件的研究及产物定性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9页 |
3.1 融合酶的理性设计 | 第28-30页 |
3.1.1 CBM27的理性选择 | 第28-29页 |
3.1.2 CBM27的密码子优化 | 第29-30页 |
3.2 融合酶编码基因的构建 | 第30-31页 |
3.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1页 |
3.4 毕赤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 第31-32页 |
3.5 重组融合酶的表达和纯化 | 第32-34页 |
3.6 重组融合酶酶学性质测定 | 第34-38页 |
3.6.1 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34-35页 |
3.6.2 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35-36页 |
3.6.3 熔解温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3.6.4 金属离子及EDTA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3.6.5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37页 |
3.6.6 讨论 | 第37-38页 |
3.7 不同类型连接肽融合酶的构建 | 第38-40页 |
3.8 重组融合酶的表达与纯化 | 第40-41页 |
3.9 重组融合酶的酶学性质 | 第41-45页 |
3.9.1 最适pH及pH稳定性 | 第41-42页 |
3.9.2 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 第42页 |
3.9.3 熔解温度的测定 | 第42-43页 |
3.9.4 金属离子及EDTA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9.5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43-44页 |
3.9.6 讨论 | 第44-45页 |
3.10 酶法水解角豆胶条件的研究及产物定性分析 | 第45-49页 |
3.10.1 角豆胶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3.10.2 酶法水解角豆胶条件的研究 | 第45-48页 |
3.10.3 酶解产物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