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遗嘱继承之遗嘱有效要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国内文献总结 | 第11页 |
(三) 国外立法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2页 |
(二)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 演绎归纳法 | 第12-13页 |
一、遗嘱继承的基础理论及其法定要件 | 第13-22页 |
(一) 遗嘱继承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1. 遗嘱的定义 | 第13页 |
2. 遗嘱继承的概念 | 第13页 |
3. 遗嘱继承的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二) 遗嘱继承的法定要件 | 第14-18页 |
1. 遗嘱继承的实质要件 | 第14-16页 |
2. 遗嘱继承的形式要件 | 第16-18页 |
(三) 生效要件瑕疵的遗嘱继承类型 | 第18-22页 |
1. 无效的遗嘱继承 | 第18-19页 |
2. 部分无效的遗嘱继承 | 第19-20页 |
3. 可撤销的遗嘱继承 | 第20-22页 |
二、遗嘱有效要件之立法不足与分析 | 第22-28页 |
(一) 实质要件方面 | 第22-23页 |
1. 遗嘱能力要求过于严格 | 第22页 |
2. 遗嘱人的意思表示未得到充分体现 | 第22页 |
3. 必留份制度 | 第22-23页 |
(二) 形式要件方面 | 第23-28页 |
1. 部分遗嘱形式的设立程序和标准没有规定 | 第24页 |
2. 新型遗嘱形式未做及时规定 | 第24-25页 |
3. 遗嘱见证人的相关规定过于笼统 | 第25页 |
4. 遗嘱形式规定的过于严格 | 第25-26页 |
5. 公证遗嘱的优先效力缺乏法理依据 | 第26页 |
6. 执行人制度的立法不足 | 第26-28页 |
三、遗嘱有效要件的比较法考量 | 第28-36页 |
(一) 罗马法中遗嘱有效要件 | 第28-30页 |
1. 罗马法中遗嘱的生效要件 | 第28-29页 |
2. 罗马法中遗嘱继承之无效的规定 | 第29-30页 |
(二) 两大法系遗嘱有效要件比较 | 第30-36页 |
1. 实质要件比较 | 第30-33页 |
2. 形式要件比较 | 第33-36页 |
四、我国遗嘱继承中遗嘱有效要件之完善 | 第36-44页 |
(一) 完善遗嘱继承中遗嘱有效要件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1. 遗嘱自治 | 第36-37页 |
2. 保护人权 | 第37页 |
3. 利益衡平 | 第37页 |
(二) 完善遗嘱继承中遗嘱有效要件的实质内容 | 第37-40页 |
1. 遗嘱的能力 | 第38页 |
2. 遗嘱人意思表示方面 | 第38-39页 |
3. 受益人资格 | 第39页 |
4. 遗嘱必留份 | 第39-40页 |
(三) 完善遗嘱继承中遗嘱有效要件的形式 | 第40-44页 |
1. 部分遗嘱形式的完善 | 第40-41页 |
2. 增加新型的遗嘱形式 | 第41-42页 |
3. 遗嘱见证人 | 第42页 |
4. 遗嘱形式要件严格性的适度缓和 | 第42-43页 |
5. 严格公证遗嘱的相关规定 | 第43页 |
6. 遗嘱执行人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一、专著类 | 第46-47页 |
二、期刊类 | 第47-48页 |
三、硕士论文 | 第48页 |
四、法典类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