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制动能量回收及制动防抱死控制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1.2.1 制动能量回收的原理 | 第14-15页 |
1.2.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结构及工作模式 | 第15-16页 |
1.2.3 制动防抱死控制理论 | 第16页 |
1.3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及制动防抱死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电动轮汽车复合再生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第21-29页 |
2.1 电动轮汽车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分析 | 第21-23页 |
2.1.1 功能要求 | 第21-22页 |
2.1.2 约束条件分析 | 第22-23页 |
2.2 电动轮汽车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方案 | 第23-27页 |
2.2.1 电动轮汽车结构概述 | 第23-25页 |
2.2.2 复合再生制动系统液压子系统硬件结构方案 | 第25-26页 |
2.2.3 复合再生制动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电动轮汽车复合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 | 第29-43页 |
3.1 整车制动力分配理论及制动动力学分析 | 第29-33页 |
3.1.1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理论 | 第29-32页 |
3.1.2 电动轮汽车制动动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3.2 电动轮汽车制动力分配方案 | 第33-34页 |
3.3 制动能量回收及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 | 第34-37页 |
3.3.1 制动需求模式判断策略 | 第34-35页 |
3.3.2 低强度制动模式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35页 |
3.3.3 高强度制动模式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35-36页 |
3.3.4 复合再生制动系统防抱死控制策略 | 第36-37页 |
3.4 模糊逻辑再生制动力控制 | 第37-41页 |
3.4.1 模糊控制理论的简介 | 第37-38页 |
3.4.2 模糊逻辑再生制动控制器设计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电动轮汽车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43-55页 |
4.1 AMESim软件介绍 | 第43页 |
4.2 电动轮汽车整车模型的总体方案 | 第43-44页 |
4.3 整车动力学及关键子系统模型 | 第44-54页 |
4.3.1 车辆15自由度模型 | 第44-46页 |
4.3.2 轮胎模型 | 第46-47页 |
4.3.3 电池模型 | 第47-48页 |
4.3.4 电机模型 | 第48-52页 |
4.3.5 制动能量回收数学模型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制动能量回收及制动防抱死控制联合仿真分析 | 第55-75页 |
5.1 制动能量回收性能评价指标及仿真工况 | 第55-57页 |
5.1.1 制动能量回收性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5-56页 |
5.1.2 联合仿真工况的选取 | 第56-57页 |
5.2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57-66页 |
5.2.1 低强度制动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5.2.2 中强度制动仿真分析 | 第60-63页 |
5.2.3 高强度制动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5.3 制动防抱死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第66-73页 |
5.3.1 低附着紧急制动 | 第66-68页 |
5.3.2 中附着紧急制动 | 第68-71页 |
5.3.3 高附着紧急制动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