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依据和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1.4.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工程监理及其信用与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工程监理及其任务、特点 | 第21-23页 |
2.1.1 工程监理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工程监理的任务 | 第21-23页 |
2.2 信用及信用体系概述 | 第23-25页 |
2.2.1 信用及企业信用概述 | 第23-24页 |
2.2.2 信用评价 | 第24-25页 |
2.3 绩效与绩效评价 | 第25-27页 |
2.3.1 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页 |
2.3.2 绩效评价概述 | 第25-26页 |
2.3.3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 第26-27页 |
2.4 现行规定与工程监理的业务分析 | 第27-29页 |
2.4.1 工程监理与相关单位的业务交叉分析 | 第27页 |
2.4.2 现行规定对于工程监理的影响分析 | 第27-29页 |
2.4.3 工程监理人员的职责与素质分析 | 第29页 |
2.5 工程监理的风险研究 | 第29-33页 |
2.5.1 风险的识别 | 第29-30页 |
2.5.2 风险的评价 | 第30-31页 |
2.5.3 风险的防范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工程监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3-41页 |
3.1 我国工程监理的发展与现状 | 第33-34页 |
3.1.1 我国工程监理的发展回顾 | 第33页 |
3.1.2 国外工程咨询行业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3.1.3 我国工程监理的现状分析 | 第34页 |
3.2 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分析 | 第34-36页 |
3.2.1 工程监理企业信用建设的进程 | 第34-35页 |
3.2.2 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3 我国工程监理企业绩效评价分析 | 第36-38页 |
3.3.1 我国工程监理企业绩效考核 | 第36-37页 |
3.3.2 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卓越绩效模式的应用 | 第37-38页 |
3.4 波特五力模型的工程监理发展分析 | 第38-41页 |
3.4.1 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 第38页 |
3.4.2 波特五力模型对我国工程监理的基本分析 | 第38-40页 |
3.4.3 我国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第4章 工程监理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第41-63页 |
4.1 信用评价体系的总体规划 | 第41-43页 |
4.1.1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1页 |
4.1.2 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1-42页 |
4.1.3 信用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 | 第42-43页 |
4.2 基于粗糙集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3-55页 |
4.2.1 粗糙集理论基础知识 | 第43-45页 |
4.2.2 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5页 |
4.2.3 基于粗糙集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 | 第45-49页 |
4.2.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49-53页 |
4.2.5 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说明 | 第53-55页 |
4.3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级与信用等级划分研究 | 第55-57页 |
4.3.1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级程序 | 第55-56页 |
4.3.2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信用分数计算 | 第56-57页 |
4.3.3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等级的划分 | 第57页 |
4.3.4 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级别的管理办法 | 第57页 |
4.4 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实证研究 | 第57-60页 |
4.4.1 SW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情况概述 | 第57-60页 |
4.4.2 评价结果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5章 工程监理企业的卓越绩效模式导入研究 | 第63-81页 |
5.1 工程监理企业的卓越绩效模式导入流程 | 第63-64页 |
5.2 领导分析 | 第64-65页 |
5.2.1 高层领导的作用 | 第64页 |
5.2.2 组织治理 | 第64页 |
5.2.3 社会责任 | 第64-65页 |
5.3 战略分析 | 第65-66页 |
5.3.1 战略制定 | 第65页 |
5.3.2 战略部署 | 第65-66页 |
5.4 顾客与市场 | 第66-67页 |
5.4.1 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 第66页 |
5.4.2 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 第66-67页 |
5.5 各资源分析 | 第67-69页 |
5.5.1 人力资源 | 第67-68页 |
5.5.2 财务资源 | 第68页 |
5.5.3 信息和知识资源 | 第68页 |
5.5.4 技术资源 | 第68页 |
5.5.5 基础设施 | 第68-69页 |
5.5.6 相关方关系 | 第69页 |
5.6 过程管理(以H监理公司为例) | 第69-78页 |
5.6.1 价值创造过程 | 第69-74页 |
5.6.2 价值支持过程 | 第74-78页 |
5.7 测量、分析与改进 | 第78-79页 |
5.7.1 测量、分析和评价 | 第78页 |
5.7.2 计算结果分析改进与创新 | 第78-7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工程监理信用增强与绩效改进方法研究 | 第81-91页 |
6.1 企业信用管理与绩效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81-83页 |
6.1.1 良好信用环境是企业提高绩效的重要保障 | 第81-82页 |
6.1.2 绩效对信用管理的评价作用 | 第82页 |
6.1.3 信用管理与绩效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82-83页 |
6.2 工程监理信用增强的有关建议 | 第83-85页 |
6.2.1 启动职业责任保险 | 第83-84页 |
6.2.2 拓展业务范围,走项目管理之路 | 第84页 |
6.2.3 实现业务升级,谋划项目管理承包 | 第84页 |
6.2.4 开展工程担保 | 第84-85页 |
6.3 工程监理绩效改进的相关方法 | 第85-87页 |
6.3.1 开展内部绩效标杆管理 | 第85-86页 |
6.3.2 全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 第86页 |
6.3.3 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 | 第86-87页 |
6.3.4 采用六西格玛方法 | 第87页 |
6.4 促进工程监理信用与绩效协调改善的建议 | 第87-91页 |
6.4.1 完善相关法规 | 第87-88页 |
6.4.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88页 |
6.4.3 积极谋划,尽快适应“营改增” | 第88-9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结论 | 第91页 |
7.2 展望 | 第91-93页 |
附录一 工程监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评价表(式样)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