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9页 |
| ( 一 ) 研究立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 ( 二 ) 相关研究的概况 | 第10-19页 |
| 一、从Psychology到心理学——东西方心理学结合之路 | 第19-38页 |
| (一)西方心理学的心灵之路 | 第19-25页 |
| 1.心 理学的文化基础及漫长孕育后的诞生 | 第19-20页 |
| 2.流派纷呈与纷争 | 第20-23页 |
| 3.科学VS人文:探索心灵之路 | 第23-25页 |
| (二)中国文化的心灵探索之道 | 第25-35页 |
| 1.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 第25-31页 |
| 2.近代以来中国的心理学 | 第31-35页 |
| (三)东西方心灵结合之路 | 第35-38页 |
| 二、合和心理析解 | 第38-51页 |
| (一)“合”之疏解 | 第38-39页 |
| (二)“和”之疏解 | 第39-43页 |
| 1.盉 | 第39页 |
| 2.龢 | 第39-40页 |
| 3.和 | 第40-43页 |
| (三)“合和”疏解 | 第43-44页 |
| (四)“心”之疏解 | 第44-46页 |
| (五)“理”之疏解 | 第46-48页 |
| (六)“心理”疏解 | 第48-50页 |
| (七)合和心理 | 第50-51页 |
| 三、《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之渊源 | 第51-65页 |
| (一)《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 | 第51-61页 |
| 1.《易经》的天地之心 | 第51-54页 |
| 2.道家的虚静之心 | 第54-57页 |
| 3.儒家的仁中之心 | 第57-59页 |
| 4.墨家的兼爱之心 | 第59-61页 |
| (二)《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61-65页 |
| 1.人种特征 | 第61-62页 |
| 2.经济生活方式 | 第62页 |
| 3.生存的地理环境 | 第62-63页 |
| 4.文明发展特色 | 第63-64页 |
| 5.社会结构 | 第64-65页 |
| 四、《黄帝内经》的合和心理学思想 | 第65-109页 |
| (一)《黄帝内经》合和人格——圆融的心灵境界 | 第65-93页 |
| 1.《黄帝内经》人格分型思想内容 | 第66-83页 |
| 2.《黄帝内经》人格分型思想的特点 | 第83-89页 |
| 3.《黄帝内经》合和人格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 第89-92页 |
| 4.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西方心理学的局限 | 第92-93页 |
| (二)《黄帝内经》的心理合和途径与方法 | 第93-109页 |
| 1.养和之道——《黄帝内经》的心理合和途径 | 第94-101页 |
| 2.调和之法——《黄帝内经》的重回心理合和方法 | 第101-105页 |
| 3.《黄帝内经》的心理失和诊察方法 | 第105-109页 |
| 五、《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的现代应用价值 | 第109-119页 |
| (一)从合和心理到和谐社会 | 第109-112页 |
| 1.与 自己和解 | 第109-111页 |
| 2.同 他人和睦 | 第111-112页 |
| 3.对 自然和敬 | 第112页 |
| (二)心理学研究的合和之路 | 第112-116页 |
| (三)《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116-119页 |
| 1.重 直觉轻逻辑 | 第117页 |
| 2.重 中央轻四旁 | 第117-118页 |
| 3.重 悟性轻术用 | 第118-119页 |
| 结语 | 第119-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查新报告 | 第136-147页 |
| 论文著作 | 第147-157页 |
| 科研课题 | 第157-162页 |
| 附件1 | 第162-163页 |
| 附件2 | 第163-1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164-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