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压裂诱发微地震信号的理论研究 | 第14-34页 |
2.1 岩石破裂机制与微地震信号表示方法研究 | 第14-17页 |
2.1.1 岩石破裂机制 | 第14-15页 |
2.1.2 微地震震源矩张量与震源辐射方式 | 第15-17页 |
2.2 压裂诱发微地震信号特征分析 | 第17-21页 |
2.2.1 正态分布 | 第17-18页 |
2.2.2 对数正态分布 | 第18页 |
2.2.3 Weibull分布 | 第18-20页 |
2.2.4 幂分布 | 第20-21页 |
2.3 微地震信号的随机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1 常规地震子波 | 第21页 |
2.3.2 随机信号 | 第21-22页 |
2.4 微地震信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34页 |
2.4.1 破裂类型与震源机制解 | 第22-25页 |
2.4.2 微地震信号频率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1页 |
2.4.3 微地震信号强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2.4.4 微地震信号的分形特征 | 第32-34页 |
第3章 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34-68页 |
3.1 岩石物理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案 | 第34-38页 |
3.1.1 岩石物理实验简介 | 第34-37页 |
3.1.2 实验目的及方案 | 第37-38页 |
3.2 实验观测到的岩石物理现象 | 第38-42页 |
3.2.1 岩石的脆性 | 第38-39页 |
3.2.2 岩石破裂宏观表现 | 第39-41页 |
3.2.3 Kaiser效应 | 第41-42页 |
3.3 破裂试验参数分析 | 第42-63页 |
3.3.1 声发射记录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岩石破裂机制分析 | 第43-45页 |
3.3.3 声发射参数分析 | 第45-54页 |
3.3.4 破裂信号统计结果与模板分析 | 第54-60页 |
3.3.5 波形分析 | 第60-63页 |
3.4 低频破裂信号测试与分析 | 第63-68页 |
3.4.1 低频破裂测试 | 第63-65页 |
3.4.2 低频破裂信号分析 | 第65-68页 |
第4章 微地震信号的数值模拟与定位研究 | 第68-102页 |
4.1 粘弹性介质有限差分正演分析 | 第68-76页 |
4.1.1 粘弹性介质基本理论 | 第68-70页 |
4.1.2 微地震信号在地层中传播的吸收衰减分析 | 第70-71页 |
4.1.3 高精度微地震信号正演模拟技术 | 第71-72页 |
4.1.4 非均匀粘声波方程和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格式 | 第72-74页 |
4.1.5 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74-76页 |
4.2 微地震信号传播解析分析 | 第76-82页 |
4.2.1 Zoeppritz方程 | 第76-78页 |
4.2.2 粘弹性介质传播矢量与衰减矢量 | 第78-80页 |
4.2.3 粘弹性介质透射系数分析 | 第80-82页 |
4.3 微地震信号随机源模拟 | 第82-89页 |
4.3.1 地震干涉技术成像技术 | 第83-84页 |
4.3.2 震源分布位置的随机性分析 | 第84-86页 |
4.3.3 震源信号类型的随机性分析 | 第86-87页 |
4.3.4 震源信号数目的随机性分析 | 第87-88页 |
4.3.5 震源信号幅度的随机性分析 | 第88页 |
4.3.6 震源信号长度的随机性分析 | 第88-89页 |
4.4 微地震监测震源定位技术 | 第89-102页 |
4.4.1 微地震监测结果解释技术发展 | 第89-91页 |
4.4.2 微地震震源定位技术 | 第91-96页 |
4.4.3 微地震实际资料监测与定位试验 | 第96-10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02-104页 |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02页 |
5.2 研究成果及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