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核磁共振测井仪的发展及现状 | 第9-10页 |
1.2.2 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与测井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工区概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 | 第16-24页 |
2.1 核磁共振现象 | 第16-18页 |
2.2 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 | 第18-19页 |
2.3 弛豫时间及测量 | 第19-21页 |
2.3.1 T_1的测量 | 第19-20页 |
2.3.2 T_2的测量 | 第20-21页 |
2.4 核磁共振测井弛豫机制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岩心核磁共振实验与分析 | 第24-32页 |
3.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第24-25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1.2 实验岩心 | 第24页 |
3.1.3 实验流体 | 第24-25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25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3.3.1 低渗透储层岩心NMR特征 | 第25-27页 |
3.3.2 核磁共振T_2谱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3.3.3 核磁共振孔隙度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核磁共振测井测前参数设计 | 第32-41页 |
4.1 MRIL-P型核磁测井仪简介 | 第32-34页 |
4.2 测前设计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4.3 测前设计内容 | 第35-37页 |
4.3.1 确定储层流体的NMR特性 | 第35-36页 |
4.3.2 预测储层流体的NMR响应 | 第36-37页 |
4.3.3 优化采集方式及采集参数 | 第37页 |
4.4 研究区测量模式优选 | 第37-41页 |
4.4.1 研究区地层流体性质 | 第37-38页 |
4.4.2 差谱、移谱参数实验 | 第38-39页 |
4.4.3 研究区采集模式优选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 | 第41-59页 |
5.1 T_2截止值的确定 | 第41-43页 |
5.1.1 实验T_2截止值 | 第41-42页 |
5.1.2 可变T_2截止值 | 第42-43页 |
5.2 核磁束缚水饱和度计算 | 第43-47页 |
5.2.1 岩心束缚水饱和度测量 | 第43-44页 |
5.2.2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5.3 核磁渗透率计算 | 第47-59页 |
5.3.1 利用经验公式计算渗透率 | 第47-50页 |
5.3.2 利用回波幅度和计算渗透率 | 第50-52页 |
5.3.3 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52-59页 |
第六章 孔隙结构评价 | 第59-67页 |
6.1 实验值与测井值对比 | 第59-60页 |
6.2 伪毛管压力曲线法 | 第60-63页 |
6.2.1 NMR毛管压力转换原理 | 第60-61页 |
6.2.2 相似对比法构造伪毛管压力曲线 | 第61-62页 |
6.2.3 幂函数转换法构造伪毛管压力曲线 | 第62-63页 |
6.3 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 | 第63-64页 |
6.4 综合解释实例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