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西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与砂体分布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下切谷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2 砂砾岩沉积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研究区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 第18-21页 |
1.4.1 已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页 |
1.4.2 成果认识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4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页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1-23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层序格架建立 | 第24-60页 |
3.1 残留地层展布特征 | 第24-27页 |
3.2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7-44页 |
3.2.1 A、C区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7-34页 |
3.2.2 B区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4-44页 |
3.3 层序地层演化模式 | 第44-48页 |
3.4 层序地层空间展布 | 第48-60页 |
3.4.1 层序地层剖面展布 | 第48-57页 |
3.4.2 层序地层平面展布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 | 第60-96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60-71页 |
4.1.1 岩性标志 | 第60-62页 |
4.1.2 粒度结构 | 第62-64页 |
4.1.3 沉积构造 | 第64-67页 |
4.1.4 颜色特征 | 第67页 |
4.1.5 岩相组合 | 第67-70页 |
4.1.6 地貌特征 | 第70-71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71-83页 |
4.2.1 坡积扇 | 第71-74页 |
4.2.2 支流(冲击)扇 | 第74-75页 |
4.2.3 下切谷河流 | 第75-77页 |
4.2.4 辫状河三角洲 | 第77-78页 |
4.2.5 限制性扇三角洲 | 第78-83页 |
4.3 沉积相模式及演化 | 第83-85页 |
4.4 沉积相空间展布 | 第85-96页 |
4.4.1 地震属性提取及解释 | 第85-87页 |
4.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87-90页 |
4.4.3 沉积相剖面展布 | 第90-95页 |
4.4.4 砂体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