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的范围 | 第8页 |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 1.3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9-11页 |
| 第二章 隐名出资概述 | 第11-17页 |
| 2.1 隐名出资的概念 | 第11页 |
| 2.2 隐名出资的特征 | 第11-12页 |
| 2.3 隐名出资的成因 | 第12-15页 |
| 2.4 隐名出资的类型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隐名出资的理论研究、立法与司法实践 | 第17-22页 |
| 3.1 《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前的理论、立法与实践 | 第17-19页 |
| 3.1.1 《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前的立法与实践 | 第17-18页 |
| 3.1.2 《公司法解释三》出台前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 3.2 《公司法解释三》相关规定的分析 | 第19-22页 |
| 3.2.1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四条的分析 | 第19-20页 |
| 3.2.2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分析 | 第20-21页 |
| 3.2.3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逻辑矛盾 | 第21-22页 |
| 第四章 隐名出资法律关系的三种模式分析 | 第22-29页 |
| 4.1 代理模式的悖论 | 第22-23页 |
| 4.2 合伙模式的局限 | 第23-25页 |
| 4.3 信托模式的优势 | 第25-26页 |
| 4.4 拟制信托的引入 | 第26-29页 |
| 第五章 信托模式下隐名出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9-33页 |
| 5.1 隐名出资内部法律关系分析 | 第29页 |
| 5.2 隐名出资外部法律关系分析 | 第29-33页 |
| 5.2.1 隐名出资人在公司中的权利行使与限制 | 第30-31页 |
| 5.2.2 隐名出资人的瑕疵出资责任 | 第31页 |
| 5.2.3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的法律后果 | 第31-33页 |
| 第六章 隐名出资法律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33-38页 |
| 6.1 隐名出资人向正式股东身份的转化 | 第33-35页 |
| 6.1.1 转化的驱动因素 | 第33-34页 |
| 6.1.2 转化的路径受阻 | 第34-35页 |
| 6.2 隐名出资关系的信托化改造 | 第35-38页 |
| 6.2.1 股权信托的构建 | 第35-36页 |
| 6.2.2 营业性信托公司的引入 | 第36-3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8-41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38-39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