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取证机制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 第12-15页 |
(一) 婴幼儿期 | 第12页 |
(二) 学龄前期 | 第12-13页 |
(三) 学龄期 | 第13页 |
(四) 青少年时期 | 第13-15页 |
二、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 逻辑性不强 | 第15页 |
(二) 准确性不高 | 第15-16页 |
(三) 易受暗示性 | 第16-17页 |
三、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取证机制的现状及缺陷 | 第17-20页 |
(一) 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17页 |
1. 涉及范围狭窄 | 第17页 |
2. 可操作性不强 | 第17页 |
(二) 司法运行缺陷 | 第17-20页 |
1. 取证人员缺乏取证知识 | 第17-18页 |
2. 取证程序不规范 | 第18-20页 |
四、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取证机制 | 第20-35页 |
(一) 确立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1. 禁止暗示 | 第20页 |
2. 及时取证 | 第20-21页 |
3. 注重人文关怀 | 第21-22页 |
(二) 建立专业取证队伍 | 第22-23页 |
1. 培养专业的取证人才 | 第22-23页 |
2. 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调查机构 | 第23页 |
(三) 规范取证语言 | 第23-28页 |
1. 取证语言的适龄性 | 第24-26页 |
2. 取证语言的表达技巧 | 第26-28页 |
3. 问题的设计与询问方式要有针对性 | 第28页 |
(四) 完善未成年人特别取证方法 | 第28-33页 |
1. 模拟案件发生法 | 第29-30页 |
2. 录音录像法 | 第30-31页 |
3. 非语言的方法 | 第31-33页 |
(五) 严格执行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件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