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工业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2 工业化进程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工业化的定义 | 第21页 |
2.2.2 工业化进程理论 | 第21-22页 |
2.3 新产业区理论 | 第22-23页 |
2.4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第23-27页 |
2.4.1 竞争力的一般理论 | 第24-25页 |
2.4.2 产业集群竞争力一般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各省市工业化进程与产业集群水平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3.1 我国各省市工业化进程研究 | 第27-35页 |
3.1.1 我国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 第27-29页 |
3.1.2 加法合成法构建评价综合指数 | 第29页 |
3.1.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29-30页 |
3.1.4 阶段阀值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得分 | 第30页 |
3.1.5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0-34页 |
3.1.6 工业化进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2 我国各省市产业集群水平测度 | 第35-41页 |
3.2.1 我国各省市工业产业集群水平测度基于2004-2014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 第36-38页 |
3.2.2 工业产业集群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第4章 各地区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41-61页 |
4.1 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 | 第41页 |
4.2 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2页 |
4.2.1 全面性原则 | 第41-42页 |
4.2.2 准确性原则 | 第42页 |
4.2.3 特殊性原则 | 第42页 |
4.3 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4.4 评价模型的指标选取 | 第43-46页 |
4.4.1 政府政策 | 第44页 |
4.4.2 市场环境 | 第44页 |
4.4.3 行业发展 | 第44-45页 |
4.4.4 公共资源 | 第45页 |
4.4.5 辅助行业 | 第45-46页 |
4.5 指标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46-49页 |
4.6 因子分析过程 | 第49-55页 |
4.6.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 第49-51页 |
4.6.2 因子的提取 | 第51-55页 |
4.7 各省市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55-61页 |
4.7.1 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7.2 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结论 | 第58-61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5 提升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5.1 加强政府扶持,完善工业企业发展政策 | 第61-62页 |
5.2 优化市场环境,营造创新环境 | 第62页 |
5.3 加强工业产业集群企业内部合作,推进行业发展 | 第62-63页 |
5.4 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升工业产业集群资源利用率 | 第63页 |
5.5 加强辅助行业机构对工业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 | 第63-65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