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公司冰箱组装生产线生产效率改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23-33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2.1.1 IE的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2.1.2 物流分析 | 第25-26页 |
2.1.3 作业分析 | 第26页 |
2.1.4 运行分析 | 第26-27页 |
2.1.5 动作分析 | 第27-29页 |
2.2 生产效率改善的基本方法 | 第29-33页 |
2.2.1 layout分析法 | 第29-30页 |
2.2.2 搬运作业分析法 | 第30-31页 |
2.2.3 生产线平衡法 | 第31-32页 |
2.2.4 其他改善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S公司冰箱生产线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 第33-57页 |
3.1 S公司及其主要产品介绍 | 第33-35页 |
3.1.1 S公司简介 | 第33-34页 |
3.1.2 S公司的主要产品 | 第34-35页 |
3.2 冰箱产品工艺路线及产品特点 | 第35-39页 |
3.2.1 冰箱产品工艺路线 | 第35-37页 |
3.2.2 冰箱产品特点 | 第37-39页 |
3.3 冰箱生产线的生产现状 | 第39-43页 |
3.3.1 作业工数效率 | 第39-40页 |
3.3.2 生产线停滞 | 第40-41页 |
3.3.3 物料库存 | 第41-42页 |
3.3.4 人员作业 | 第42-43页 |
3.3.5 生产现场环境 | 第43页 |
3.4 影响冰箱生产线生产效率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3.4.1 人员效率问题 | 第43页 |
3.4.2 设备问题 | 第43-44页 |
3.4.3 物流问题 | 第44页 |
3.4.4 生产运行和环境问题 | 第44-45页 |
3.5 冰箱组装生产线生产效率问题原因分析 | 第45-57页 |
3.5.1 人员效率问题原因分析 | 第45页 |
3.5.2 设备问题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3.5.3 物流问题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3.5.4 生产运行问题原因分析 | 第51-56页 |
3.5.5 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 第56页 |
3.5.6 主要问题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冰箱组装生产线生产效率改善方案 | 第57-79页 |
4.1 人员生产效率改善方案 | 第57-65页 |
4.1.1 生产线平衡改善 | 第57-64页 |
4.1.2 动作改善 | 第64-65页 |
4.2 设备生产效率改善方案 | 第65-69页 |
4.2.1 PRO-3M活动开展 | 第65-66页 |
4.2.2 设备NECK改善 | 第66-67页 |
4.2.3 设备停机指标管理 | 第67-68页 |
4.2.4 生产线自动化活动推进 | 第68-69页 |
4.3 物流改善方案 | 第69-74页 |
4.3.1 layout改善 | 第69-71页 |
4.3.2 库存减少改善 | 第71页 |
4.3.3 搬运负荷率改善 | 第71-74页 |
4.4 生产运行改善方案 | 第74-77页 |
4.4.1 机种变更改善 | 第74页 |
4.4.2 新品开发流程化 | 第74-75页 |
4.4.3 作业岗位标准化 | 第75-76页 |
4.4.4 包装作业标准化 | 第76页 |
4.4.5 品质不良的改善 | 第76-77页 |
4.4.6 标准时间的管理 | 第77页 |
4.5 环境改善方案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生产效率改善方案的实施及评价 | 第79-85页 |
5.1 生产效率改善方案的实施 | 第79-80页 |
5.1.1 生产线效率改善组织的建立 | 第79页 |
5.1.2 改善方案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 第79-80页 |
5.1.3 改善方案的实施结果 | 第80页 |
5.2 KPI指标改善效果 | 第80-83页 |
5.2.1 生产线平衡率 | 第80-81页 |
5.2.2 设备停机时间 | 第81页 |
5.2.3 搬运负荷率 | 第81-82页 |
5.2.4 物料库存 | 第82页 |
5.2.5 其他生产指标 | 第82-83页 |
5.3 经济效益 | 第83-85页 |
5.3.1 人员减少及经济效益 | 第83-84页 |
5.3.2 加班费节省 | 第84页 |
5.3.3 台当制造加工费下降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