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僵尸企业的识别及识别结果分析 | 第16-25页 |
2.1 国际上常用识别方法综述 | 第16-17页 |
2.1.1 “CHK”识别方法 | 第16-17页 |
2.1.2 修正的“CHK”识别方法 | 第17页 |
2.2 国内主要的识别方法 | 第17-19页 |
2.3 本文采用的识别方法 | 第19-22页 |
2.4 我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的行业分布及特点 | 第22-25页 |
3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僵尸企业现状分析 | 第25-44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钢铁行业中的僵尸企业 | 第25-34页 |
3.2 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现状简述 | 第34-36页 |
3.3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概况 | 第36-44页 |
3.3.1 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钢为纲的曲折发展(1949-1978) | 第36-38页 |
3.3.2 市场化改革初期冲破体制痼疾的发展(1978-2000) | 第38-40页 |
3.3.3 新世纪产量爆发与挑战并存的发展(2000年至今) | 第40-44页 |
4 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44-53页 |
4.1 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的外部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4.1.1 国家“工业大跃进”以及“三线建设”的遗留问题 | 第44-45页 |
4.1.2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现象 | 第45页 |
4.1.3 “4万亿”经济刺激的遗留问题 | 第45-46页 |
4.1.4 分税制改革与地方政府的企业保护政策 | 第46-47页 |
4.1.5 内外部需求不足 | 第47页 |
4.1.6 其他原因 | 第47-49页 |
4.2 我国钢铁行业僵尸企业的内部成因分析 | 第49-53页 |
4.2.1 国企改革中关于政企关系的改革不到位 | 第49-50页 |
4.2.2 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产品低端化严重 | 第50-51页 |
4.2.3 企业设立盲目,缺乏长期战略眼光 | 第51-52页 |
4.2.4 企业技术及管理层面存在短板导致的经营不善 | 第52-53页 |
5 我国钢铁业僵尸企业案例分析——以重庆钢铁为例 | 第53-60页 |
5.1 重庆钢铁的发展历程 | 第53-55页 |
5.2 导致重庆钢铁僵尸化的原因解析 | 第55-60页 |
5.2.1 企业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5.2.2 产业布局盲目导致的成本高企 | 第56-57页 |
5.2.3 低端产品同质化、缺乏足够竞争力 | 第57-58页 |
5.2.4 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 | 第58页 |
5.2.5 政府对企业运营的不当干预 | 第58-59页 |
5.2.6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0页 |
6.2 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60-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