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设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小学作文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第14-20页 |
一、调查概况 | 第14-15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15-19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一、学生方面 | 第20-21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21-22页 |
三、教材方面 | 第22页 |
四、学校、社会方面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成因分析 | 第23-26页 |
一、学生的童心、童趣、儿童话语被湮没 | 第23页 |
二、教师缺乏儿童作文教学理念 | 第23-24页 |
三、教材中写作板块的设计不科学 | 第24-25页 |
四、学校、社会教育观念偏颇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童化作文”概述 | 第26-31页 |
第一节 “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一、“童化”的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二、“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第二节 “童化作文”的特质 | 第27-31页 |
一、主体性 | 第27-28页 |
二、真实性 | 第28-29页 |
三、浪漫化 | 第29页 |
四、个性化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童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一、《教童子法》中的教育思想 | 第31-32页 |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国外教育的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一、教育学理论 | 第33-34页 |
二、心理学理论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37-64页 |
第一节 在教材编排中渗入“童化作文”理念 | 第37-42页 |
一、合理设计“童化作文”习作专题 | 第37-39页 |
二、适量编写“童化作文”范文 | 第39-40页 |
三、精选绘本图片 | 第40-42页 |
第二节 提升教师的“童化”教学素养 | 第42-51页 |
一、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正确观念 | 第43-45页 |
二、在作文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 第45-50页 |
三、勤于“童化作文”教学反思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 | 第51-58页 |
一、放飞儿童的梦想 | 第51-54页 |
二、充实儿童的生活 | 第54-56页 |
三、丰富儿童的游戏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倡导“童化作文”的教学方法 | 第58-64页 |
一、还原儿童的话语 | 第58-60页 |
二、还原儿童的体验 | 第60-62页 |
三、加入儿童的评改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童化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反思 | 第64-68页 |
第一节 “童化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64-66页 |
一、提升儿童的习作水平 | 第64-65页 |
二、促进教师教学状态的年轻化 | 第65页 |
三、推进小学习作教学的深化改革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对“童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 第66-68页 |
一、理论方面的欠缺 | 第66-67页 |
二、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