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 从诗词看筝乐的发展脉络及影响 | 第12-13页 |
2. 从诗词看筝乐的美感特质 | 第13-14页 |
3. 从现代筝乐作品谈与诗词结合的诗意表达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4-15页 |
3. 综合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动”“静”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节 “动”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静”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从“动”“静”交融谈唐宋诗词中的筝艺 | 第18-36页 |
第一节 唐诗中的筝艺 | 第18-27页 |
一、“静”中之“动” | 第19-23页 |
二、“动”中之“静”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宋词中的筝艺 | 第27-36页 |
一、“静”中之“动” | 第27-32页 |
二、“动”中之“静” | 第32-36页 |
第三章 诗词文学与筝乐作品融合之成因分析 | 第36-41页 |
第一节 诗乐融合的历史沿流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具有相同的艺术特点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力倡导 | 第39-40页 |
第四节 诗词文学与音乐的相互作用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诗词文学与筝乐作品融合之美——以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为例 | 第41-51页 |
第一节 诗之境——以“动”衬“静”与化“动”为“静”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乐之境——“动”的技术与“静”的表达 | 第42-47页 |
第三节 意之境——乐“静”而心“动”与乐“动”而心“静” | 第47-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